以教学案为载体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015-04-18 00:39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张春福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7期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 张春福

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在谈及“民主教育”时,称其核心是“尊重”,即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思想、个性、差异、人权和创造力等,当然,与此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可见,“尊重”是新形势下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尊重学生,这样的关系才能称得上是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基于此,学生才能乐学、好学。

而教学案,正是实现这一民主和谐关系的有效载体。所谓的教学案,是指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及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一种文本。除学习目标外,主要有学生课前预习的具体要求,课堂探究的操作方法和便于学生自我检测的“随堂检测”。这是一份师生共用的“课堂导航”,它将不断地为高效的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和活跃的课堂氛围提供源动力。我校自从2012年实施教学案改革以来,师生关系逐步变得融洽而亲切,师生的平等已脱离形式上的某种姿态平等,而是渐近心灵的平等——教师以课堂参与者的心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而非传统的盲目“尊重”或简单粗暴的否定。传统的盲目“尊重”或简单粗暴的否定,只会侵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简言之,师生双方在尊重彼此的行为过程和观点的同时,还要时刻积极地保持批判性的敏感与态度来对待彼此的回答,如此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才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教学案改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现阶段,时代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来,课程改革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是以亲身参与、感悟、积累和体验为基础的,任何一个教师和教材所能够给予的仅仅只是外在的东西,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常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进行讲解,因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度不够,总是忍不住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而学生大部分时间里则只能机械地重复教师的答案,没有真正深入地去思考问题。这样的教学关系,如何谈得上民主和谐?如何谈得上“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呢?

而一份合格的教学案,前提应具备着以下几个要素:首先,以课标和教材为出发点,对课时学习目标进行具体而实际的量化和细化,有重点和针对性地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情感教育的综合任务。其次,必须从课时学习目标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对教学的各个基本部分按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合理安排。再次,教师本人必须从具体学情的基础和学习的可能性出发,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学习内容,尽可能地科学把握问题的难易度,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习个体。

具体操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课前预习,完成教学案【预习导学】部分。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在新授一篇课文的前一天分发该课的教学案(正常为16k纸张正反面一张,侧重于钻研新课的引导作用),要求学生明确教学案上的重点、难点,独立掌握本课的文学常识、字音词义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然后根据教学案的引导性质疑问难,第二天带着问题进课堂。2.课初检测,落实教学案预习成果。此环节主要放在课初的10分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作,或学习小组间的互查,或教师以组为单位的抽查等。抽查形式和内容亦不固定,可检查预习部分的书面作业完成情况,也可由小组代表将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写到黑板上等。如此,可以有针对性地统计和集中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困难,便于在授课过程中集中探讨和解决。3.课上梳理,引导对重难点和主题的把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多义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尤需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民主程度,让学生做到实质性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得尤为明显。既要回归文本,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梳理,还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个体思考、学习小组的思维碰撞,点拨、引导学生对重难点(包括课前的汇总)及主题的把握。4.课后巩固,发挥校本作业锦上添花的作用。在经过以上环节后,教师即可分发该课相关的校本作业(由备课组老师自主命题的作业,一般在单元备时与教学案一并完成),进行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既是对本课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强化,更是在衡量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如此有针对性的民主的课堂,不仅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表达,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到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从而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师生关系,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导演。这样民主的师生关系才应该是教学案改革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此,笔者简单对比了教学案使用前和使用后新授课文《狼》的教学过程和整体效果:

传统的授课过程和整体效果

授课过程:

一、导入: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对《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评价,引出《聊斋志异》和本课课文《狼》。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听读,落实读音;2.自读课文,回顾全文情节;3.教师引导,逐字逐句翻译全文。(师强调自己所谓的“重点字词”,生做笔记,并在教师的讲解下翻译句子。)

三、齐读课文,思考问题:1.教师出示本课问题若干,学生思考;2.学生作答,教师纠正、总结,学生做笔记。

四、本课总结:1.字词总结(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2.写作特点;3.主题总结“(权威”而单一的主题)。

五、作业布置,强化巩固。

整体效果:教学思路固定、单一,学生跟着教师走,个体的思维机械地被牵引;没有针对自己的困惑,而是单纯地抄录笔记,思考热情淡,效果差;课堂沉闷,师生基本无有效互动。

以教学案为载体的授课过程和整体效果

授课过程:

一、课前预习成果检查:以教学案为载体,学习小组间互查字音、文学常识等知识点,集中汇总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二、导入: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对《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评价,引出《聊斋志异》和本课课文《狼》。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听读,复述全文主要情节;2.快速疏通全文,(1)小组合作疏通全文,互助解决疑难字词,并将重点、疑难字词写在小组小黑板上待确定;(2)以轮到的四个小组为单位,分别命一道问答题,组内解答,并将问题写到黑板上;3.教师组织、参与,全班性地翻译已整理的字词。

四、齐读课文,合作探究:1.选择性地探究小组所出的微型试题,出题小组给分;2.本文写狼,为何结尾不说“狼之变诈几何哉”,而要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探究,教师板书关键词,引出不同主题的探究,学生笔记。)

五、随堂检测:活力大冲关——组内落实本课文学常识及注解,选派B、C层同学回答相关问题,根据答题选手及回答情况相应加分【教师根据班级小组数量事先做好课件超链接,其中,奖励性(免答题而直接加分)和惩罚性(小组齐唱班歌)的超链接各两个】)

六、作业布置,强化巩固。

整体效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节奏较为紧凑,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体现层次差异,让学生进行思想碰撞,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展现自我的同时获得不同的成就感;激烈的小组P K,培养组内成员的团队意识,课堂气氛紧张、融洽而热烈。

通过对传统的授课方式及以教学案为载体的授课方式的对比,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学生在后者行进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案所提供的舞台上,教师在注重引导的同时不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变相地强迫学生承认自己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真正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学生,与学生一起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或许也从另一角度诠释了荷兰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提到过的“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这一观点。

二、教学案改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贴近了师生关系

在教师所接手到的每一个不同的学习群体中,总会存在综合素质的差异。因此,教学案改革初期,我校注重教学案撰写时的分层要求:对于走在队伍前面的学习群体,教师应侧重引导他们的钻研精神;走在队伍中间的群体则应降低一定的难度;而对于靠后的群体,正如土耳其的那句谚语所言,“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应是强调夯实基础,紧跟队伍,当他们踮起脚尖采到第一颗苹果后,再找时机适时地提升。所以,在这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侧重激励、唤醒和鼓舞不同层次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利用教学案上的分层要求,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在不同程度的学习中体会到不同的成就感。

(一)A层生——基础较好,阅读面广,学习自觉性强,目标明确,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语感和各方面接受能力较强,阶段学习成果展示普遍能够达到“优秀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这部分群体的求知过程,侧重在教学案【课堂探究】最后一题、【拓展延伸】等环节中不断激励他们的探究和钻研精神,引导他们学习并内化新旧知识的内在关联,带领他们不断享受攻破重难点后的快乐。如,在赏析鲁迅的《社戏》中的“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个句子时,当展示出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航船’比作‘大白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航船行驶速度之快……”后,就要引导他们思考答案的准确与否。就像学生所分析,“如果这是一条翻了白肚的死了的大白鱼呢?应该是将‘航船’比作‘在浪花里蹿的大白鱼’,才能准确地突显航船的行船速度之快”,诚然,喻体的表述是不够准确的。

(二)B层生——学习基础中等,尽管知识和技能接收能力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但他们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大,竞争意识有限。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这部分群体的互动,要求他们在掌握教学案上的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相对完整地回答【课堂探究】的前两题,了解他们的答题思路,常以鼓励性语言激励他们作答,培养他们的斗志。

(三)C层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畏难情绪重,缺乏一定的学习热情。故而,教师在教学案使用的过程中,应该侧重落实如作者相关信息、字音词义等基础,教学案【随堂检测】后也应侧重检查掌握的情况,并在评价栏上给予鼓励性的语言或等级。

显而易见,一份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案,较为合理地调动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学习热情,营造团结上进、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区,而不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在这个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贴近师生关系的平台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学生快乐学习,乐此不疲。所以,教学案改革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体现了民主、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案改革,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变得乐学、好学

李镇西老师说过,语文更多的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无法灌输,只能让学生养成。在养成的这个过程中,教学案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自2012年我校实行教学案改革以来,得益于教学案所提供的平台,我校师生共同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变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努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变得乐学、好学。在此,笔者简单试举《伤仲永》和《最后一课》两份教学案为例。(一)《伤仲永》教学案:【知识储备】环节中,“请你写出除作者外‘唐宋八大家’的七位成员,并与同学们分享你有效地掌握这个知识点的方法”。在第二天课堂上,一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将其概括为“韩柳三苏欧曾王”。乍一看,大家只知是这些大家的姓氏,后来,这位学生将其阐述为“两个人打一个人”,即“韩柳”“三苏”这“两个人”“‘欧’打”(“欧”谐音“殴打”的“殴”)一个名叫“曾王”的人。这样一来,全班沸腾了,包括笔者在内,都惊讶于学生的灵活思维,为其热烈鼓掌!(二)《最后一课》教学案:【拓展延伸】环节,“结合环境描写作用的结构示意图,从文中试举一例进行分析”。起初,很多学习小组讨论的氛围并不热烈,甚至出现“你看我我看你”的尴尬现象。经过笔者的鼓励,其中的一个小组真正敢“只要大家能理解,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方式,将固有死板的环境描写的几个作用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恐怖片里的环境特写镜头结合起来。恐怖片之所以有让人窒息的镜头,除了画面的阴森恐怖之外,背景音乐的渲染至关重要。所以,片中的恐怖主体出现前的一幕幕怵人的画面,可以认为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的气氛”,随之而来的是主人公那惊恐万分的神情,可以认为是“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尽管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止于此,但学生的创造力却出乎我的意料。而这样的描述,最终也博得了绝大部分的学生的肯定。于此,趁机以《羚羊木雕》的结尾处环境描写进行探究,答案出乎所料——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具体语境的不同而判断出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样思维活跃,创造力非凡的寓教于乐的课堂,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证明,教学案的实施具有其明显的教学效果,它不仅启发着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它颠覆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模式,客观地创设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充满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得益于此,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更大程度上地体现出来。

要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提前预见,做好二次备课甚至三次备课,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以做到适时引导,有效控制。因为这样的创造是以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为后盾的。只有具备了民主、尊重、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学生的心灵才能得以呼吸和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