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剑峰,胡世刚,项 俊,郑永良,吴 鹏
(1.黄冈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黄冈师范学院 教务处,湖北 黄冈 438000)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实践环节的探索
占剑峰1,胡世刚2,项俊1,郑永良1,吴鹏1
(1.黄冈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黄冈师范学院 教务处,湖北 黄冈 438000)
摘要本文以黄冈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针对目前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高校转型的大背景,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尝试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新模式,发挥了校企合作的有利优势,资源互补,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实践,从而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实践;校企合作;工科;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有该领域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食品领域及相关领域中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环节,但是对于地方工科院校的本科生培养,仅仅依靠学校自己的实习实践场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也难以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因此,如何能够接受企业环境下的实践环节,或者能创造一个与企业环境相似的实践条件,就能够更好的培养工科学生实践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和企业进行对接[1]。
校企合作培养工科人才的模式是学校与企业本着互利的原则进行互补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取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2]。
从2005年开始,黄冈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几个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方面一直进行改革探索,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着力培养工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1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模式的现状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主要由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两个部分构成。在这些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校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相对较少,我院的中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学历高,这些教师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好的课题教学能力,但是缺乏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操作技能。
第二,高校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的软硬件配备水平较低,数量不足,使得许多企业需要的实践课程无法开出。
第三,企业希望这些工科学生来之即用,而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使得学生毕业后进到企业还需要继续培训,因此就造成了一方面企业急需用人,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第四,在校外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与企业接触少,掌握的现代企业技能少,不能很好的指导企业生产,只限于给企业输送学生,共建没有成效,导致企业热情度不高。
第五,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 对学生的培养双方对接出现缝隙, 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难以落到实处。
因此如何深化合作, 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双赢, 需要进一步探讨[4]。
2校企合作模式联合培养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对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在本校提出转型的思路后,师资结构中的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使得部分实践教学开展存在困难,通过从合作企业中聘任兼职教师,参与到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中,这种方式既充实了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又让学生切实了解了生产一线的适用技术。这些教师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的机会,极大的丰富了实践经验,使得专业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实践教学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因此,实践条件建设是工科学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本院工科学生的实践条件建设主要是通过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与校外企业合作构建校外实习基地的形式来完成。因此通过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基地,使我院的校内实践基地成为企业技术开发的核心,而企业为校内实践基地提供原料和技术,从而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5]。
生命科学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目前已经有啤酒生产线及焙烤食品生产线,通过相关生产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生产工艺、分析检测方法及企业的管理模式,让工科专业学生完成原料的采购、生产、管理及后期的成本核算,使得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全过程的同时,将专业工程类实验、理化分析实验及微生物检测等实验系统的组合在一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综合实验设计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多途径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和先进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
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生产实际和社会经济建设情况[6]。在校外生产实习阶段,学生在完成生产、检测及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发现并思考生产中的问题并将问题带回学校,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方的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或工作过程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解决了实习企业的一些实际问题,能够使企业感受到实习学生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让学生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能够紧密联系起来,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更好的和企业对接。
3校企合作模式联合培养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体系的成效和展望
以培养应用型工科毕业生为切入点,通过近几年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中高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深入研究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现,探索科学合理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地方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工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学习中的校内实习和校外生产实习这两个环节,达到 “理论——应用——理论”的目的,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地方院校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文瑜,陈银银.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毕业实习实践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5,(1):117-118.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4-36.
[3]孙向阳,侯丽芬,隋继学.基于产业链发展的职业院校食品加工类专业群构建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10):166-168.
[4]杨华,戚向阳,朱秋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9,(11):68-70.
[5]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6]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35-37.
编辑喻晓敏
基金项目黄冈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4CE08)。
作者简介占剑峰,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管理等课程的教学。
收稿日期2015-04-13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5.06.22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15)06-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