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化工类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2015-03-28 20:13:57王菊平杨水彬张爱农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化工类基础课化工

王菊平,杨水彬,张爱农

(1.黄冈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黄州 438000;2.黄冈师范学院 化工学院,湖北 黄州 438000;

3.罗田县第一中学,湖北 罗田 438600)



地方高校化工类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王菊平1,杨水彬2,张爱农3

(1.黄冈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黄州 438000;2.黄冈师范学院 化工学院,湖北 黄州 438000;

3.罗田县第一中学,湖北 罗田 438600)

摘要从分析地方高校化工类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地方高校化工类课程体系改革措施,并进行研究和实施,立足区域特色,发挥工科专业在生产应用方面的优势,整合地方高校优势资源,让新的课程体系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课程;体系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潜能而对课程的体系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1]。由于地域差异和各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侧重点的不同,各高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模式呈现出多元化、无序化的状态。如齐齐哈尔大学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侧重点,构建了灵活的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分为化工核心、化工设计、产品化学、工业分析等几个方面。课程知识点相互关联,消除重复内容,减少理论课的学时数。兰州大学则注重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提出了全新的化工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主要体现在:充足化学基础课,设置“大学基础化学”、“检测化学”、“大学化学实验”课程。这样既充实了课程量,也解决了理论课时数过多而占用实践课的缺憾。精选优化“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教学内容。增设“化工过程开发与技术经济”、“分离科学与技术”“化工新材料技术”“精细化工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等专业选修课。武汉工程大学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建成各专业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重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侧重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化工课程体系中加重对实验课、生产见习、生产实习的环节。主要体现在,针对不同学生对化工领域知识要求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方向分班,进而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模式。

1地方高校化工类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高校化工专业主要是根据就业形势新建的学科专业,在培养方式和课程体系上还存在不少欠缺。

1.1 地方高校化工类理论课程体系重复,且内容较多,但缺乏特色

大多数地方高校在设置化工类专业课时,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如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精细化工等。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时,通常以教师的科研方向为依据。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将教师科研实践与教学理论相结合起来,但由于教师科研方向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并不一定能与地方产业长期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科研能力不能满足地方产业的需求,故而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缺乏。此外,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如在精细化工方面的课程主要有《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学品助剂》、《精细化工工艺学》,这三门专业课的重复度比较高。

1.2 地方高校化工类专业选修课程被“边缘化”

专业选修课相比较专业必修课而言,该类教学课时数少,教学内容需随学术理论发展和工艺技术的更新,变化很大,同时在教学中以理论为主,很少配有相关实验环节,属于考查课程,不受学生和任课老师重视。且承担选修课的主力多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该类课时数少,为完成专业选修课需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应对,使得老师们不愿意承担这类选修课。此外,选修课程的设置更多考虑学校现有的师资状况、研究方向。实验条件等因素,而将地方人才需求、学生选课意愿放在次要位置,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加速了专业选修课的边缘化趋势[2]。

1.3 地方高等学校化工设计类课程与实习类课程相脱节

化工专业的设计类课程有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类课程有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计类课程与实习类课程相脱节,设计课题的选择缺乏地方实际性,且学生对实习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实习就是到生产企业看看而已,动手能力不足,产生脱岗和聚岗现象。很多实用型的课程不能很好的在工厂中进行,实习效果不佳。

2地方高校化工类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化工类专业作为近几年地方高校新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旧的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得到改善。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今的工业体系发展,工科专业的发展应该根据发展的需求合理地完善课程体系。

2.1 构建与地方化工产业链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动态性高校化工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基于地方化工产业的特点,合理精细地设置好理论课程体系和内容,做到方向多元化,避免内容重复。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等四个方面。首先,结合地方化工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当地增加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并相应调整课程内容。其次,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减少重复内容。如精细化工方面的课程主要有《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学品助剂》、《精细化工工艺学》,这三门专业课的重复度比较高,应适当调整,选择综合性教材,拟将此类课程在1~2门专业课中完成。最后,整合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凸显学科的交叉渗透性和地方特色,如地方化工业和材料交叉后的化工新材料课程体系等,可服务地方化工业和材料业领域,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2.2 摆正专业选修课的位置,合理构建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首先,师生都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专业选修课

的开设可促进专业知识的多元化和具体化。其次,学校在教师、教学资源配置和学生综合考核中应与必修课看齐。最后,在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时既要考虑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又要考虑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继续升造对专业知识的需求[2]。因此,在选课设置时需以专业为模块,突出学科特色。如应用化学专业,根据近年来学生考研和就业情况的分析,设有工业分析、化工原理、精细化工三个专业方向模块。

2.3 设计类课程与实习类课程相结合,提高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质量

设计类课程与实习类课程相结合,在认知实习时,指导教师介绍相关的设计课题背景、生产工艺概况、实习要求等,使学生明确实习任务和要求;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期,指导教师应亲临企业实习线检查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并根据实习设计任务书,为学生进行现场辅导,将实习类课程与设计类课程有机结合,可以保障学生实习类课程的教学质量[3],从而在提高理论素质的同时,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通过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归并基础课、拓宽专业课、加强专业选修课、注意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和联系、消除重复内容、减少理论课的学时数,同时增加反映现代化工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体现学科交叉的课程,更好地体现地方高校化工专业学生在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融入和结合。根据地方化工产业园区特色,进行“产学研”的综合全面推进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多与企业接触的机会,让工业化生产的概念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所吸收。地方高校化工类课程体系改革关键之处在于两点:一是突出以兴趣为引导的前提下制定新的课程体系,二是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特色,将“产学研”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江志斌,郑益慧.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40-144.

[2]杨辉琼,易翔.高校化工类专业选修课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2,39(7):234-235.

[3]晋梅,王晋黄,李忠铭.化工设计竞赛对化工专业教学的启示[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3):102-104.

编辑喻晓敏

基金项目黄冈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2CE01);黄冈师范学院发规处项目(xfg2015002)。

通讯作者张爱农,男,湖北罗田人,中学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化学教学。

作者简介王菊平,女,湖北黄陂人,编辑,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无机材料表面改性、编辑学。

收稿日期2015-09-11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5.06.2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15)06-0085-02

猜你喜欢
化工类基础课化工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化工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成才(2023年14期)2023-11-16 03:26:16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2022年30期)2022-11-15 05:05:10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2022年15期)2022-11-15 04:12:20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安全素质养成教育的探讨
云南化工(2021年9期)2021-12-21 07:44:22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化工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
山东化工(2018年20期)2018-04-02 16:30:53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人民音乐(2016年3期)2016-11-07 10:03:23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应用化工第43卷(1~12期)目次
应用化工(2014年12期)2014-08-16 13: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