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基本问题研究述评

2015-03-25 11:35刘於清,刘艳芳
桂海论丛 2015年1期
关键词:基本问题十八大美丽中国

刘於清,刘艳芳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彰显了党的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新理念,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特点。十八大以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美丽中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美丽中国”的内涵、“美丽中国”研究视角的拓展、“美丽中国”的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梳理和归纳了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基本问题的相关研究,并做了简要评析,以期为进一步加深对“美丽中国”的认识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十八大;美丽中国;基本问题;研究现状;述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1-0037-06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国家战略发展全局的高度,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对改善人民生存境遇的这一庄严承诺迅速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对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基本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更好地把握“美丽中国”的研究动态,为推动“美丽中国”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美丽中国”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伟大战略构想,以诗意的语言向人民描绘了一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新视境。十八大以来,学术界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对“美丽中国”的内涵进行解读,其研究路向主要有:

第一,单一维度解读。一是立足于收入差距角度解读,宋晖撰文指出:实现全体民众普遍“不差钱”才是“真美丽”[1]。祝小茗认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是逐步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差别[2]。二是从法治角度解读,侯佳儒认为,“美丽中国”美在弘扬法治文明[3]。三是从生态文化角度解读,李发亮认为,“美丽中国”具有注重人本情怀,强调和谐发展,追寻民族复兴的生态文化价值内涵[4]。四是从文明的角度进行阐释,李建华等认为,美丽中国是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后的物质文明的科学发展之美、精神文明的人文化成之美、政治文明的民主法制之美[5]137-138。五是从哲学角度解读,鄢雪梅认为,“美丽”是个价值判断,以“中国”这个客体的属性对“人民”这个主体需要的满足作为考察对象,以此反映中国各阶层、各集团、中国个体民众乃至13亿中国人,对祖国的悦纳程度[6]。

第二,二维度解读。刘於清认为,美丽中国除了外部自然美、生态美、政治文明和文化繁荣之美之外,从内在要求看,应包括和谐之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型和谐,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人际关系型和谐[7]54。方大春认为,“美丽中国”外在表现为中国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环境美,内在表现为在国内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美[8]。还有学者概括为,美丽中国包含了自然生态和人文关怀两个层面。也有学者认为蕴涵了国家自然环境之美和国家精神及其社会发展之美。另外有学者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对“美丽中国”进行解读,认为“美丽中国”不仅一种全方位的美,还必须要得到其他国家的普遍承认,才是一种真实的“美丽”。

第三,三维度解读。向云驹认为,“美丽中国”主要美在:一是“美丽中国”体现着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二是“美丽中国”还必然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生活美,三是“美丽中国”也必然体现着当代中国的艺术美[9]。陈华洲认为,美丽中国具有三个层次的美,第一个层次的美是指自然环境之美、人工之美和格局之美,第二个层次的美是指科技与文化之美、制度之美、人的心灵与行为之美,第三个层次的美是指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10]。也有学者认为,对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可以做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解,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持续发展的和谐之美;诗意栖居的人文之美[11]129。

第四,四维度解读。孙丽霞认为,“美丽中国”首先是自然之美,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实现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其次是发展之美,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再次是和谐之美,“美丽中国”倡导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与人与人之间和谐;最后是责任之美,“美丽中国”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12]3。陈依元把“美丽中国”的内涵概括为自然生态美,社会环境美,人的心灵美,人的行为美等四个层次[13]。

第五,五维度解读。周生贤认为,“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14]。祝小茗认为,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动力、发展、价值、政治和时代五重维度,是深入和全面理解美丽中国内涵的重要理论视阈。另外有学者从生态之美、发展之美、治理之美、文化之美与和谐之美等五个层次解读了美丽中国的内涵。也有学者把“美丽中国”概括为生态优良、经济生态化、政治生态化、文化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的理想愿景,渗透于生态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之中。

综上所叙,虽然学者们对“美丽中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了解读,具体解读涉及美学、生态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概念,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美丽中国”首先美在自然生态,美在生态环境,表明了人们开始期望走出生态困境,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和生态自觉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二、“美丽中国”研究视角的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对“美丽中国”进行了拓展研究,其研究深入到了伦理学、旅游学、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等学科,综合研究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其研究视角主要包括:

第一,考察“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有学者指出:要理解“美丽中国”,必须理解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首先,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保障和前提。其次,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美丽中国”[7]53。也有学者认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和检验标准,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生态文明在方向上一致、进程上同步[15]。苑秀芹认为,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关系,生态文明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条件,“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16]100。endprint

第二,从“美丽中国”视野研究经济建设的原则与路径。岳希明、邓泽林认为:“美丽中国”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自然之美、和谐之美、人文之美,经济建设应当注重三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从人类与自然的空间范畴上考虑的,尊重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从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的时间范畴上考虑的,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并注重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从人类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的存在论意义上考虑的,彰显人的审美需求并以创造“审美世界”为建设者的伦理承当[11]129。还有的学者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转型“托起”美丽中国。

第三,从“美丽中国”视野研究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马冲亚等人认为,“美丽中国”是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库、新契机和方向标,旅游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旅游产业具有建设美丽中国的先天优势,是践行美丽中国战略的前沿阵地,旅游业倡导的“绿色游、低碳游、生态游”积极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转型,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取向与选择,也是践行“美丽中国”的真实写照[17]。聂建波认为,“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文明”和“美丽中国”所包涵的“美丽元素”成为我国旅游业长足发展的推动力。旅游业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宣传者和践行者[18]。“美丽中国”勾画出未来中国发展的蓝图,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四,从“美丽中国”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价值取向。李文砚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是人们对自然和非人自然物的理解、尊重和敬畏。高校应紧抓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19]。陈烈荣认为,美丽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20]。田修胜等人指出:美丽中国是人、自然、社会的完美融合,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价值内涵。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使命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实现其生态价值,树立“以人为本、善待自然”的新理念、确立“培养生态人”的新目标、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内容[21]。

第五,从“美丽中国”视角研究社会主义道德自觉。有学者指出,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努力实现国人的道德之美,国人应该加强个人品德培养,知荣辱、讲正气、尽责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实现社会主义道德自觉。刘婷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文章指出: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社会道德体系与价值观念,并分别从经济道德自觉实现美丽中国的经济繁荣、政治自觉实现美丽中国的政治民主、文化道德自觉实现美丽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社会道德自觉实现美丽中国的社会和谐、生态道德自觉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五个角度展开,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了“美丽中国”视角下社会主义道德自觉[22]。

第六,从“美丽中国”视角下研究公民正确消费观的培育。“美丽中国”建设与消费有着重要关联,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环境问题即消费问题,人类高消耗的生产方式、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和对待自然功利化的价值观是环境问题的根源。建设“美丽中国”,不仅国家要创新资源能源消费模式,个体也要转变消费模式。翟淑君等人认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要提倡合理消费,合理消费是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郑利鹏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指出:公民消费正义观培育是培养美丽公民、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明确公民消费正义观培育的目标、完善公民消费正义观培育的内容、建构公民消费正义观培育的网络、创新公民消费正义观培育的方法是培育公民消费正义观的基本路径[23]。

第七,关于“美丽中国”与“中国梦”关系研究。有学者认为,美丽中国梦就是绿色中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13亿中国人追逐自己中国梦的过程也就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曾建平认为,中国梦包含着美丽中国这个向度,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4]。谢磊在《“美丽中国”: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念的新发展》一文中指出:“美丽中国”反映了“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基本主张,要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实现中国梦[25]。林怀艺认为,“中国梦”包含着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容。“中国梦”视野下的美丽中国建设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及西方发展模式的超越[26]。

三、“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

对于“美丽中国”战略意义的研究,国内学术界一般都其从其理论意义、现实意义、世界意义等角度展开论述,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理论意义。李建华、蔡尚伟认为,“美丽中国”是中共十八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后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生态中国,怎样建设生态中国”这个基本问题的初步战略思考和回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特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内涵[5]138-140。陈明富认为:“美丽中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向度,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充分体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追求[27]。有学者还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方针的鲜明体现,将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的学者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第二,现实意义。陈丹红认为,生态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同时也是民生问题,改善生态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改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给人们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也带来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更直接现实的愿景,就是造就一片青山绿水,让民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住上舒适安全的民居,吃上健康安全的食品。这些都是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必要因素。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从为解决人民日常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做起。建设美丽中国,对于改善生态民生,构筑幸福民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8]48。匡列辉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是应对当前中国生态危机的重要抓手,建设“美丽中国”是有效处理当前我国主要矛盾的对症良药。要用铁的手腕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狠抓生态文明建设,扼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现实[29]。美丽中国成为了国人共同的期待。endprint

第三,世界意义。陈丹红认为,建设美丽中国,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世界性意义。自然世界才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绵延的根本居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呼唤着人类亟须维护全球生态平衡,逐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国致力于解决本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已经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突出的贡献[28]49。孙丽霞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将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美丽中国”战略思想站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高度,充分体现了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创造美好生活方面的中国责任、中国担当和中国作为,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新贡献[12]6。也有学者还认为,“美丽中国”是建设自己生态文明家园,承担自身的国际责任,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人本精神,展现了我国政府推动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价值理想,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四、“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

如何实现“美丽中国”,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否则“美丽中国”就只是一句空话,在实践路径上,国内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思想、经济、文化、生态、科技等各个角度分别探讨构建“美丽中国”的路径。

第一,思想路径,即改变旧的思想观念,为“美丽中国”实现奠定思想基础。郑镇认为,致生态道德之善是“美丽中国”实现的重要途径,实现美丽中国树立生态道德极为重要,要使人们认识到,爱护和尊敬自然的行为是善,污染和破坏自然的行为是恶;善待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道德的,反之则是不道德的[30]。柳兰芳认为,美丽中国的构建必须建立在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要培养主体生态责任价值观、要实现主体生态责任的范式转变[31]。万俊人指出:对于“美丽中国”,首先需要建立清晰、完备、长远、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32]。郭宁月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认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伦理路径之一,就是树立文明的生态伦理理念,包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观念[33]。李小辉、罗春梅等人则指出:实现美丽中国,首先要注重实现人文关怀之美,指出近年来人性冷漠、道德下滑、诚信缺失的真实典型案例反映了当代中国亟需加强道德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要始终追寻和倡导世间的真善美[34]。还有学者呼吁,要转变观念,认清实质,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统一的,环境不该成为经济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而应是发展之路上的助推器。政府、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转变与生态文明不相适应的生产和消费观念,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制度路径,即为“美丽中国”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廖才茂认为,一是需要在国家层面上抓紧顶层设计,填补某些法规空白,克服某些规制偏粗、偏软、操作性不够强、相互衔接配套不够、处罚力度不够等弊端。二是需要填补空白的制度建设,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土壤污染防治制度;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与奖惩制度;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等等[35]。有学者认为,需要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保工作的立法、规划、监管一体化运作,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政府管理责任追究制度。郭宁月认为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制度等。也有学者认为目前存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观念滞后、制度体系不系统、不完整、不配套和政策措施不协调等问题,要通过健全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控体系和社会保障机制,从而增强服务机制的服务意识,强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学者还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执行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核算和考评制度,将环境指标纳入地方官员考核体系,健全政府环境问责制,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纳入政绩考核的内容。

第三,经济路径,即改变过去传统经济发展路径。苑秀芹认为,切实改进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精细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科技创新来减少能源资源开发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环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三赢”。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减少企业生产导致的资源浪费和过度消耗[16]101。李小辉、罗春梅等人认为,要彻底改变过去以单纯追求GDP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盲目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有学者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现代企业应该明确自己的环境责任,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创造短期可见的经济效益,还应创造长期方能显现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国家应加强引导企业转型,淘汰落后,鼓励创新,形成倒逼机制,以此构建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新格局。社会也应该倡导创建绿色企业,同时加强监督,使环境友好企业真正成为一种风潮。有学者指出: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杜绝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

第四,科技路径,即为美丽中国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撑。杨卫军认为,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生态科技创新,一是用科技创新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水平,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用科技创新支撑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用科技创新支撑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有学者认为,治理生态环境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技术应用上要谋划好合作引进和自主创新的策略安排[36]。有学者认为:科技创新是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要大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技术创新。只有技术创新了,才能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奠定物质技术基础。也有学者认为,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加强国际生态交流与合作,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特点,要处理好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要积极向生态文明高度发展的国家学习经验,引进技术。还有学者指出:发展绿色科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绿色科技作为新的一轮工业革命。它包括: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工艺的设计、开发,绿色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消费方式的改进以及环境保护理论、技术和管理的研究等等。绿色科技是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技术保证[37]。endprint

第五,生态路径,即建设美丽中国,重点从生态路径着手。柳兰芳在《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路径选择》一文中认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价值维度的必然逻辑基础,从理论维度上要实现生态伦理转向,从实践维度上要实现四大建设的生态渗透,实现经济建设的生态转型,实现政治建设的生态转型,实现文化建设的生态转型,实现社会建设的生态转型。祝小茗、徐天明认为,要将生态美德与生态之善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动力,生态伦理界的热切回应是建设好美丽中国的理论维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动力维度,而实现永续发展则是建成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它们既是建设人类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更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路径[38]。王卓君、唐玉青指出: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建设生态政治文化,生态政治文化主要包括生态政治价值观、生态政治心理和生态政治社会化,美丽中国不仅是自然的生态美丽,更是交融了自然与社会、物质与人性、政治、经济与文化多样互耦、协调发展的一种和谐进程。只有形成符合时代需要和中国特色的生态政治文化,并在政治系统和经济建设的社会运行中真正践行生态政治价值观,美丽中国才能成为可能[39]。另外,郭宁月在其论文《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伦理路径研究》中对生态路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五、结语

“美丽中国”不仅属于当下,也应该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爱护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不仅使我们具有这个时代的美德意义,也包含着我们对于后人的道义和责任。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美丽中国”基本问题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研究视角日趋广泛,其中不乏硕博学位论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科技等领域,从参与讨论的人员来看层次较高,其中不乏国内著名学者,但是当前关于“美丽中国”的研究,笔者以为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深度,目前出现的文章大都是以政策性宣传文章为主,缺少有深度的学术论文,大部分学者局限于解读美丽中国的内涵,缺乏必要的理论提升;二是拓展研究不够,目前的研究成果存在单一层面、单一学科的现象,导致研究缺乏全面性、系统性。然而,美丽中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需要纵横交错,全面开展,我们期待研究的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宋 晖.“美丽中国”的美丽内涵[N].中国青年报,2012-12-03.

[2]祝小茗.刍论建设美丽中国的五重维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93-97.

[3]侯佳儒.“美丽中国”的法治内涵[J].环境经济2013(4):19-22.

[4]李发亮.试论“美丽中国”的生态文化价值内涵[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4):3-5.

[5]李建华,蔡尚伟.“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及其战略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37-140.

[6]鄢雪梅.“美丽中国”的时代内涵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2):12-13.

[7]刘於清.“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及实现路径[J].桂海论丛,2014(1):53-56.

[8]方大春.美丽中国战略路径:建设生态文明[J].当代经济管理,2014(7):26-31.

[9]向云驹.美丽中国”的美学内涵与意义[N].光明日报,2013-02-25.

[10]陈华洲.美丽中国三个层次的美[N].人民日报,2013-05-07.

[11]岳希明.从“美丽中国”谈经济建设应注重的伦理原则[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29-133.

[12]孙丽霞.谈“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和实现途径[J].商业经济,2013(10):1-8.

[13]陈依元.“美丽中国”并不限于生态美[N].宁波日报,2012-11-23.

[14]周生贤.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中国环境报,2012-12-03.

[15]王 扬,张春艳.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新境界[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3(6):30.

[16]苑秀芹.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J].人民论坛,2014(4):99-101.

[17]马冲亚.“美丽中国”视角下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37-38.

[18]聂建波.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建设[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2):17-18.

[19]李文砚.“美丽中国”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J].河池学院学报,2014(1):140.

[20]陈烈荣.“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1):36-38.

[21]田修胜.建设“美丽中国”诉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78-81.

[22]刘 婷.“美丽中国”视域下社会主义道德自觉研究[D].安徽大学,2014:2.

[23]郑利鸿.美丽中国视野下公民消费正义观培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1-58.

[24]曾建平.中国梦与美丽中国[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8-63.

[25]谢 磊.“美丽中国”: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念的新发展[J].武汉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5):482-487.

[26]林怀艺.“中国梦”视野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东南学术,2013(5):19-26.

[27]陈明富.“美丽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美丽愿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5-40.

[28]陈丹红.浅论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J].前沿,2014(1):48-49.

[29]匡列辉.“美丽中国”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6-61.

[30]郑 镇.“美丽中国”的生成及其价值诉求[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4.

[31]柳兰芳.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路径选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6):64-68.

[32]万俊人.美丽中国的哲学智慧与行动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3(5):5-11.

[33]郭宁月.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伦理路径研究[D].河北大学,2014:1-34.

[34]李小辉,罗春梅.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六个纬度[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23.

[35]廖才茂.“美丽中国”愿景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5):115-117.

[36]赖长奇.生态文明视域下建设美丽中国之路[J].克拉玛依学刊,2014(1):3-8.

[37]刘权政.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14.

[38]祝小茗,徐天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若干生态伦理维度探析[J].昭通学院学报,2014(1):54-58.

[39]王卓君,唐玉青.生态政治文化论—兼论与美丽中国的关系[J].南京社会科学,2013(10):54-60.

责任编辑 张忠友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本问题十八大美丽中国
浅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学习的完成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发展探讨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研究综述
项目引领教学中基本问题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