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民族声乐艺术而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独具特色的体系,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格。因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涵盖了多种表现手段和形式,加之不断继承、借鉴和吸收,因而对其演唱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本文对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086-02
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受到我国各民族差异性的影响,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出独特的性质和艺术魅力,因而对民族声乐演唱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现状来看,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还存在着一些基础问题,制约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的研究力度。
一、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气息的控制
演唱的气息并不等同于生活中自发的单项气息运动,其实际上是一种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气柱内双向对抗的气息运动。在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的用气息,演唱时就会上气不接下气,听众也会感觉到疲惫。因此,在民族声乐演唱中,需要对气息控制的基本问题予以解决。
采用闻花式的吸气练习法是对气息控制的有效途径。要无声、较深地将气息吸入,演唱者感觉到腹部扩张、腰紧绷;在呼气的时候则要下意识地向下压,对气息的停留时间进行较好地控制,然后再缓慢呼出。呼气时可发z、c、s音进行,在发音的过程中,舌尖和上齿背会形成阻碍,气息往外呼,牙齿会起到挡气的反作用力,能使气息保持的时间较长,发出的声音较为集中。另外,进行a、I、u音的发声练习时,演唱者要体会到丹田具有向里微收、气息向下坠压的感觉。
二、民族声乐演唱的标尺——共鸣的运用
对于任何一种形式的歌唱而言,气息都是演唱者顺畅完成演唱的基础保障,气息的调节主要依托的是声带的控制,而共鸣可以说是民族声乐演唱的标尺,其对于声音的亮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胸腔共鸣当中,声音发生震动的部位主要是胸腔,因而胸腔是配合演唱者演唱的支点。通常情况下,男中音和女中音所发出的声音较为结实厚重,给人以雄浑有力的感觉,其在演唱过程中对共鸣的运用也相对较多,特别是在真声发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练习中可以重点练习“MO”字。
头声共鸣中声音的震动部位主要是在头腔,包括鼻腔、蝶窦、额窦等空间里的共振,其中眉心是配合演唱的支点。一般情况下,男高音和女高音都采用头声共鸣的方式,其所发出的声音十分清脆婉转和明亮集中。头声共鸣是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中最难把握的一部分,要求头声、胸声能够通过口腔、咽腔的连接而将真假声实现完美的结合,最终保证演唱效果。头声共鸣的训练以“YA”“YO”为主。
三、民族声乐演唱的关键——打开喉咙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另一基本问题是喉咙的打开问题。喉咙打开的目的是为了在演唱过程中实现良好的共鸣效果,演唱者能够保持轻松的深呼吸,在吸气的时候,喉器会出现下降,从而保证自身能够维持较为自然放松的演唱状态。一般情况下,在喉结略向下,且与舌面平伸实现结合的时候,此时的喉咙打开程度是最大的。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打开喉咙而言,其所针对的部位是咽部,而不是喉部。喉咙是连接呼吸、咬字、发声、共鸣的关键部位,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喉咙保持放松,才能够使得横膈膜放平,腹肌和肋间肌才能实现默契配合,头声共鸣才能舒展自由,咬字才能实现轻重缓急、明暗疏密的有效调整。
四、民族声乐演唱的核心——咬字吐字
民族声乐的演唱很讲究字正腔圆,同时还要保证声音的清晰明亮,还需要达到音色美、音域宽、穿透力强。因此,民族声乐演唱者要了解汉字的特点,注意对唇、舌、齿的力量控制,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训练。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和吐字应重点把握以下三点规律。
第一,为了避免对声腔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在归韵的时候,演唱者切记不要以声腔害字,同时也不能以字害声腔。
第二,在吐字的时候要尽可能加大气流的阻力,从而保证出声的准确短促和干脆利落。
第三,在对复韵母进行收音的时候,对于单韵母的字可以直接收,为了使余音能够从鼻腔流出,在收鼻音的时候要防止气流从演奏者的口腔中流出。
五、民族声乐演唱的必然阶段——字声结合
咬字和发声之间的有机结合,是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必然阶段,只有实现字声的完美融合,才能够准确表达出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也是与听众实现共鸣的基础。民族声乐演唱者在进行字声结合的训练过程中,在实现正确维持深吸气的基础上,为了使自身能够有良好的咽喉状态,可以将A母音作为对象进行针对性的发声练习,将发声状态控制在16—32拍的范围当中。在良好的咽喉状态下,为了实现字声结合,演唱者还应该进行必要的无固定音高的短促音的发声、呼吸和咽喉状态的训练,将A或I母音作为起始,尽可能在舒服的说话音域内进行。对于连贯音阶的训练,演唱者可以利用A和I母音的三度和五度,同时还可以加入U元音练习,将A、I、U三元音结合进行五度音阶上下行连贯训练。
六、民族声乐演唱的难点——真假声转换
真假声的自如转换是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难点,也是一种歌唱高级技巧,要求演唱者能够通过关闭、混合等手段将中低音区的真声顺利过渡到高音区,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会出现过渡的痕迹。由于男女声的换声点是不同的,因此,在实际演唱训练过程中,要对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个体化差异予以充分的把握。通常情况下,在不换声的条件下,男女生使用大本嗓能够喊到“a2”左右,但此时所发出的声音较为尖锐刺耳,且没有光泽,因此,要对民族声乐演唱中的真假声转换问题予以有效的解决。
在对真假声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尽可能选择和学生相适合的母音来进行真假声的转换训练;二是要控制好换声的实现节点,不要等到换声点来了再准备换声,一般是要在换声点前进行。除此之外,演唱者还可以对A母音、O母音、U母音,以及I带ǜ等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这几种母音转换训练来提高自身对共鸣腔体的调节能力,通过母音的改变,使得咽喉逐渐向鼻咽腔进行扩展,切实增加头腔共鸣的色彩和泛音的效果,保证所发出的高音较为明亮结实。
七、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知,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气息的控制与运用、咬字吐字的方法、声情并茂的表演、真假声的自如转换、喉咙状态、字声的有机结合,以及共鸣等方面的协调统一,这些基本问题与民族声乐演唱具有直接联系。要想对以上问题予以有效解决,需要演唱者对民族声乐的风格予以全面掌握,对民族声乐艺术当中的语言、历史、习惯、地理环境、思想感情,以及调式、旋律、节奏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认识,并重视对润腔、共鸣、咬字等技巧的训练,从而切实提高民族声乐演唱水平,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德山.对中国民族声乐声部建设问题的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2):136-141.
[2]刘雪妍.对民族声乐演唱中个性和风格塑造相关问题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5,(10):56-57.
[3]杨丽娜.浅谈声与情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1):204-206.
[4]肖玲.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借鉴——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2-148.
[5]张静轩.“气沉丹田”与“字正腔圆”——关于中国民族声乐两个重要概念的辨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98-102.
作者简介:
鞠銮升(1964-),男,山东省诸城人,学士学位,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