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完成

2016-12-12 08:47尹徐彬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基本问题

尹徐彬

摘 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地位是教学的基本问题,双方的互动体现了新的教学过程下的不同态度,双方在高度默契的情况下完成一项任务,教既有所得,学亦有所得。

关键词:基本问题;高度默契;一项任务

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师生共同担负一定的目标任务,施教者发动和维持教学活动的展开,并体现教学活动的结果。

一、教学中的变换、转换、传换

1.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把独立发现的道路让给学生走,要把独立解题作为学生脑力劳动的基本形式,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指导学生在知识的“交集点”上去寻找“可疑点”,通过“实际作业、独立思考”,用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峰回路转,去柳暗花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习者“生长”。

2.充分尊重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教育实践活动要充分体现民主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能够获得发展,没有独立就没有创造性,同样,没有平视就没有新课程教学。在绝对的“威权”下,学生没有讨论发言的权利,教学气氛沉闷,普遍厌学也就在情理之中,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荡然无存。如果教师会教学艺术水平,学生就会普遍认同这种方式,与教师达成默契,奔赴一项任务。如果是理性与平视,快乐地学,勇敢地探索,新的课程模式就会初露端倪。

3.实施开放教学,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的发挥创造条件

当今的信息知识更新非常快,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主体开始迎接新的形态。面对新的社会特点,开放化就必然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特点。崭新的时代于是对教学有了开始新的要求:教学形式开放化,教学内容开放化,思维训练开放化。

传统课程强调“以本为本”,现代的教学模式走出了这一围城,不仅课本是课本,而且之外的辅助成为重头戏,颠覆了主辅,课外大胆地走进课内,课内勇敢地迎接课外。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也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在教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爬坡,获得一定的思辨等能力,从传统思维形式的制约中逐渐走出,从狭隘封闭的思考模式中脱颖而出,主动地发现,创造性地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生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地为答案而答案,而是享受学习的乐趣,愉快地安排自己的一系列活动。

4.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出主体优势和个性优势

崭新的教育既看到群体的共性需求,又看到群体间的个性差异。既看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有效牵引,又看到学生的弱势素质、潜能,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方法,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优势,全面成长。教育的课堂不再是一刀切,而是全面、发展地看待每一位学习者,共同进步!

5.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在于能够选择和评价自己的学习内容,反省、检讨自己的不足,最终使自己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独立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和激励,彻底改变原来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状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全面、系统、思辨地解决问题,创造性、生成性地学会学习!

二、识见、能力、方法

知识是产生能力的基础,但知识还不等同于能力,倘若把知识当成死记硬背的教条和概念,那么这种知识再多也是无用的。教学的功能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更要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将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因此,凡有利于能力形成的教学方法(启发、实验、研讨等)都应该成为教师最常用的教法。在能力训练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时代的竞争已经不再是某一方面的竞争,而是整体实力的角逐,还是教育与人才的竞争。因此,时代要求把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未来教育实施的重点,这就将学会学习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1.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分数只代表学生在一个阶段上的知识掌握情况,不能代表其他素质的发展状况。评价标准应该多样化。

2.使学生从“学习接受者”成为“学习发现者”

学习接受前者强调知识的掌握,学习发现者强调探究过程。前者强调内容直接呈现,后者强调线索提示。前者只需将知识内化,后者通过一系列活动自主生成。

3.突出动手能力

学生的实践操作,是学生感知知识,探索知识,掌握并创造新知识不可少的形式。学生应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地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则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习惯和各种能力。

三、各种因素促进养成

心理学家曾经用评价法对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及学业成绩三者进行考察,结果证明非智力因素影响课程的展开,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树立远大理想;改变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立场;肯定学生。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创造快乐的学习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学习;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树立学习的信心

“我能行”“我也能办到”成为一种状态。不甘示弱,出色地完成某项任务。

4.具备坚强的学习意志

纠正学生的不良言行,期待、鼓励、引导每个学生进步。适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创设情境,讨论发言,让每一位学生互动起来,进行合作交流,取得进步。

5.平时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生活学习作息时间表和学习计划,及时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教师和家长应密切配合,办好家长学校,树立榜样,共同成长。介绍案例,防止不良的陋习或恶习影响课程实施,损害学生的权利。适时适度地帮助学生,使学生充满朝气地快乐前行。

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迁移和升华。良好的学习动机可以发展成理想信念;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成执著追求;良好的学习意志可以发展成百折不挠、矢志不渝;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展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师生共同肩负一项任务,共同完成课程设定的目标;新的本领是课程活动实现的过程,也是课程学习实现的结果。

编辑 杨国蓉

猜你喜欢
基本问题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建设基本问题探讨
浅谈测绘工程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项目引领教学中基本问题的确定
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