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研究

2015-03-25 11:34戚杰强,张福云
桂海论丛 2015年1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

戚杰强,张福云

摘 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是主观和客观都确信的信仰,本质上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信仰离不开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关的集体生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内部的组织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基础。当前党内组织生活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教条化、制度执行不力、民主氛围不强等问题,导致一些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增强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推进党组织生活的活动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方式、监督激励机制的创新,并营造发扬民主的氛围。

关键词:党组织生活;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图分类号:D2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1-0029-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历来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力量源泉。”[2]习近平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这表明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如同人的生命元素之“钙”。人缺少了“钙”,生命就会受到影响;共产党人缺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精神就会萎靡不振。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4]因此,如何增强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当下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文拟从加强党组织生活的视角作如下探讨。

一、党组织生活是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确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是主观和客观都确信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存在、维持与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集体生活密切相关。有了共同行动,“集体观念和集体情感才有可能产生,集体行动正是这种意识和情感的象征。”[5]578并且,“个体根本无法长久地维持他的信仰。”[5]587“单靠自己的力量,他怎么能够超越自身呢?能够振奋我们精神力量的唯一生命之源,就是由我们的同类构成的社会;能够维持和增加我们自身力量的精神力量,只能是从他人那里获得。”[5]587中国共产党内部的集体生活(简称“党组织生活”)是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中共党员)只有参加共产党内部的集体生活,才能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了集体行动,集体意识和情感才有可能产生。通过党内集体生活,党员才能意识到党的存在,认识到党的宗旨和目标,从而增强对党组织理念——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通过党内集体生活,党员与党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思想、交流经验,增进相互依赖感,迸发出对组织的认同情感。通过党内集体生活,党组织才可以将自己的理念传递给党员,让党员共同维持这种理念。从本质上说,党组织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共同分享情感的集体生活。如果没有党组织生活,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就不能组成一个整体,就会处于分散状态。分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难以长久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就难以维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6]525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始终来源于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集体生活。

党组织生活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党组织生活(合:意识统一于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分:意识从实践中分离)——党组织生活(合:意识再次统一于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从参加“党组织生活”开始,生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又促使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更加积极地参加“党组织生活”。这样,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信仰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前一个“党组织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入党前或入党后开始参加的集体活动,是自在的活动;此时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是不完善的,只有投入到信仰集体活动当中,他的信仰才能实现发展。后一个“党组织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因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增强后,更加坚定了以后自觉参加的活动,是自在自为的活动。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党组织生活。我们只需要考察一下刚刚入党的青年,就能够理解以上“党组织生活”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在入党前,入党积极分子可能通过接受教育等各种途径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于是他相信了马克思主义。但此时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仍停留在“观念”层面,他对马克思主义还谈不上有很深的感情,因为没有与其他马克主义信仰者在一起,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还不够坚定。然后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一起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通过党组织生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集体力量和集体情感,这使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坚定的马克主义信仰又促使他积极主动参加党组织生活,通过在党组织生活中表现他的情感,展现他的信仰,体现他的人生意义。

二、当前党组织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中共中央组织部也制定了党组织生活的六种制度[7]:一是会议制度;二是党课制度,即“一课”;三是批评制度;四是评议制度;五是思想汇报制度;六是谈心制度。旨在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不断增强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但是,一些地方党组织在开展组织生活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党组织生活形式单一,难以吸引党员积极参加。一些地方党组织主要通过“会议”的形式开展。在党组织生活的会议当中,通常是“领导讲话、党员做听众”的灌输模式,缺乏党员与党员之间必要的思想交流。这种枯燥无味的组织生活不仅不能吸引党员积极参加,而且还可能让党员感到是一种负担。有些党员要么能不参加就不参加,要么参加了也是迫于无奈。有学者在对杭州五所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的调查中发现,被访问的1820个党员中有70.33%的党员认为他们的组织生活形式呆板乏味、缺乏新意;有59.34%的党员因组织生活“占用时间,影响学习、工作或生活”而不去参加组织生活[8]。这种单调乏味的党组织生活可能导致的后果不仅不能增进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反而可能会引发党员对党组织的排斥心理,从而削弱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endprint

其次,党组织生活内容教条化,难以引起广大党员的思想共鸣。一些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很少认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在开展组织生活过程中,讲话内容大多数来自文件、报纸,而且很多内容是空话、大话、断章取义,常常使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或者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没掌握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没能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有些学者在调查茂名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思想性、缺乏严肃性[9]。这样的党组织生活明显没有让党员学习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反而会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误解,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用,不能激发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尊崇和信奉之情。

再次,党组织生活制度执行不力,导致部分党员纪律涣散。一些地方党组织连起码的“三会一课”都没能落实,或者开展组织生活时纪律不够严明。例如,有学者通过问卷对广东农村党支部在2009年开展组织生活的次数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2322个被访者中回答参加4次以上的占1.7%,3次以上的占3.4%;回答1次和2次的分别占70.68%和20.68%[7]。在对企事业单位政治学习情况的调查中也发现,在2918名被访者中,“回答所在单位每周开展一次政治学习的有397人,占13.6%;每月开展2次政治学习的有240人,占8.2%;每月开展一次的有945人,占32.4%;很少开展和从未开展的有1336人,占45.8%。”[10]这表明,无论是农村还是企事业单位,一些基层党组织开展的组织生活次数都非常少,导致党员纪律涣散,让党员感觉不到党组织的存在,意识不到党组织的集体精神,从而失去马克思主义信仰。

最后,党组织生活民主氛围不强,难以增强党员凝聚力。有学者对广东省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发现:有的党组织生活没有思想交锋,虽然有人提意见,但多是避重就轻,或明贬实褒;有的组织生活只谈成绩、不谈问题,或者大张旗鼓谈成绩、轻描淡写谈问题,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偏离了组织生活的本意;对批评与自我批评心存困惑,“批评领导,怕穿小鞋;批评同事,怕失人缘;批评下级,怕失选票;批评自己,怕留辫子。”[7]不敢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组织生活,不利于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党员对党组织的敬畏与热爱,最终可能会使党员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创新党组织生活以增强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选择

党组织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自由自在交流思想的集体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发自内心情感而渴望参加的集体活动。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591这里的“存在”实际上就是指人的社会活动。人的社会意识始终建立在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之上,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创新党组织生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的党组织生活不仅能生动地展现党组织生活的丰富内涵,也可以吸引广大党员自觉参加,增强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党组织生活除了开展传统的“会议”形式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形式:一是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组织生活,如通过微博、QQ群、视频、BBS论坛等网络形式开展党组织生活。这种形式使党组织生活既突破了时空限制,又打破了“领导在场”的权威限制,党员可以自由交谈,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这种形式尤其能解决流动党员“聚集难”的问题。“流动在外的青年党员以前到社区过组织生活,上班时间很难请假,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组织观念也就淡了。现在可以在网上过组织生活,而且都是一群青年党员相聚,参加组织生活的热情高了许多。”[11]二是通过“红色基地”开展组织生活。“红色基地”指能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和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革命遗址,其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地方党组织可以通过参观“红色基地”的形式开展组织生活,以教育党员继承革命先烈英勇不屈的精神,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三是通过体育、娱乐、公益活动的方式开展组织生活。如可以通过举办篮球比赛、红歌比赛等体育文化竞赛和素质拓展活动,也可以通过扶贫济困、关爱老人、清洁卫生的公益活动开展党组织生活。从而培育党员的合作、团结、奉献的精神,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党员为人民服务意识。

其次,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方式。马克思主义是党组织的灵魂,是党员的精神动力。开展组织生活始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其中的关键是要能准确理解、科学地解读。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11如果不能解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科学,何来抓住事物的根本?又怎能说服人?要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方式。一是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党组织在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蓝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从“二手资料”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不是教条主义,而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条件。二是开展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活动。要增强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必须让党员掌握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员通过掌握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明白社会主义思想已有500年历史、社会主义是人类的理想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党员通过掌握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有可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讲座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讲座活动能够帮助党员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某方面的重要内容。如可以结合现实社会问题举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等专题讲座活动。

再次,创新监督机制及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上级党组织监督下级党组织生活的机制。上级党组织可以要求下级党组织定期报告组织生活会开展情况,也可以不定期派人指导下级党组织生活,以确保“三会一课”正常开展。二是建立和完善党组织对党员的纪律约束机制。各级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时,应严格考勤纪律,针对少数党员不参加或不认真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应及时给予教育、批评或警告处分,严重的甚至给予开除党籍处分。三是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物质保障机制,以激励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如给予参加党组织生活的党员物质奖励,而给予不参加党组织生活的党员物质惩罚。理由在于:人的行为动力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物质动力,另一种是信仰动力。物质动力通常外在于人,是人行为发展的外在动力;而信仰动力内在于人,是人行为发展的内在动力。物质动力与信仰动力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两者共同构成人类行为发展的力量。没有物质,人的客观世界就得不到保障;而没有信仰,人的主观世界又得不到满足。我们需要将物质动力与信仰动力统一于一体,共同促进人的行为发展。并且“信仰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产生的意识形态,信仰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反映,它是一个经过长期历练、长期培育而表现出来的价值认知与价值认同”[12],信仰动力始终离不开物质动力的支持。以住那种“党员只讲奉献,不讲回报”的做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难以普遍推广。须知,党员也是一个独立的理性个体,他首先也得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才能有更高的信仰追求。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286endprint

最后,营造发扬民主的氛围。民主是党组织生活充满活力的手段,也是增强党员认同党组织的主要方式。离开民主,党组织的凝聚力就无从谈起。通过民主组织起来的党必须在组织生活中再现民主,否则将会使党组织的权威受到损害。如果党组织的权威受到损害,最终会使党员的信仰没有归宿,削弱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党组织生活的开展要充分发扬民主。一方面,党员需要树立民主意识。民主是党组织赋予每一个党员的权利,每一个党员都应该享受这项权利,在参加组织生活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参与党的各项决策。另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民主。党员领导干部在参加组织生活时应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为党组织生活营造民主氛围;同时,党员领导干部应将自己视为“普通党员”,不以权威、身份、地位对普通党员施加压力,以让普通党员敢于畅所欲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76.

[3]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001).

[5]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余维法.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的现状与建议——基于对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1(5):48-57.

[8]马 琼.在杭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在杭五所高校为中心所做的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62-63.

[9]谈 毅,林培尧.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基于茂名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视角[J].南方论刊,2010(11):28-31.

[10]刘少杰.新形势下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变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9):68.

[11]宛 越.网络丰富党组织生活[N].人民日报,2007-07-17(010).

[12]谭培文.当代大学生信仰与信仰教育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0-35.

责任编辑 张忠友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铁的信仰
不灭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