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新贡献

2015-03-25 11:32崔建周,柴丽丽
桂海论丛 2015年1期
关键词:习近平

崔建周,柴丽丽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经济发展问题从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发展保障四个维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经济发展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习近平经济发展思想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问题意识与担当精神的统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等理论品格,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全球经济理论和人类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发展思想;新突破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1-0021-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以“新常态”立论,围绕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推进经济发展作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全面回答了新经济发展阶段所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突破,为全面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习近平经济发展思想的新突破

习近平围绕经济发展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多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其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阶段之维、目标之维、路径之维和保证之维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既单独成篇又互相交证,形成了一个多面呈现、相互耦合、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

(一)发展阶段的新定位:关于“新常态”的重要论述抓住了当前中国特定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毫无疑问,从大的发展阶段来看,我们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表征就是“欠发达”。“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1]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存在可以进一步细分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党的政策和策略亦应有不同的侧重。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敏锐地洞察到了当时中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或者说最突出的问题:“我们现在还很穷。”[2]112以这样对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为基础,邓小平要求:“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总任务,我们是定下来了,决不允许再分散精力。”[2]241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并确立了包括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鼓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通过不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三步走”发展战略等战略思路和举措。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国际国内局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国际局势更加复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信息化作为新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已经发力;另一方面,国内改革开放之路已经走过了十余个年头,但如何深化、如何发展的问题依然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廓清。江泽民继续坚持并深化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出:“当前,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有条件能搞快一些的就快一些,只要是质量高、效益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就应当鼓励发展。”[3]225而且,江泽民看到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因此要求正确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处理好扩大开放和坚持自立更生的关系,要求突出自主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新的世纪,江泽民又指出:“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为此要“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3]308随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和新矛盾、新问题的出现,胡锦涛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已进入“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历史发展阶段,既要加快发展,又必须注重发展的科学性,因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更为深刻的认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凭借制度优势、改革红利、人口资源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毫无疑问,中国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在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当代中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呢?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采取什么样态度来看待发展、运用什么样的举措来推进发展。习近平用“新常态”一词给予了准确的回答:“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4]对于“新常态”深刻含义的理解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逐步深化,但其基本内涵是明确的,也即“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具体表现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5]。

(二)发展目标的新描绘: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对发展的共同追求。目标就是发展的方向,就是奋斗的动力。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建设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永恒的目标,而在这一远大目标之下也还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现代化”是执政以后的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目标的一次构想,也是延续至今的发展目标,但这一发展目标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述。毛泽东在1954年指出:“我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苏联和各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助,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6]196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但是不同国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实现现代化的标准也是不同的,也即“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抽象、动态而不易衡量的目标,为此就需要有一个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国情、更加为人民群众所易于接受的发展目标。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也即“小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邓小平指出:“我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2]162-163“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2]237在本世纪初,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基本实现之后,中国共产党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也就是“确保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7]经过本世纪头十年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了光明的前景”,中国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熟和经济社会的成就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特定发展阶段下社会矛盾多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诉求日益强烈。为此,习近平把“两个百年”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把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使发展目标更加形象生动、更加贴近群众、更加激励人心。endprint

(三)发展路径的新阐述:关于“改革创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推动发展的科学道路。在“新常态”的发展阶段要实现“中国梦”的发展目标,就要走新的发展路径。首先,习近平再次强调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意义已经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所证明,而当前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性藩篱依然突出而大量存在,中国经济尚未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还没有在全球经济链条中占据高端位置,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他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8]其次,习近平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自1992年中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以来,政府和市场如何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作用并相辅相成、协调共振实现最优的效果就成为一个一直在探索的重大课题,而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政府“种了市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很多该管的事情却没有管或没有管好,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被虚化、被扭曲。为此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既要更好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习近平明确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9]第三,习近平要求经济发展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相伴随的是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超承载、存在水分和泡沫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历史的相对合理性,但却是中国经济不得不高度关注的重大隐患。“新常态”阶段是消化解决前30年发展“后遗症”的阶段,必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证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不能片面强调生产总值增长,必须烘干经济增长的“水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依靠创新驱动,注重生态文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要把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等等。总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推进经济发展路径的重要论述既涉及转变观念理念的要求又包含改革体制机制的要求;既包括宏观的理论阐述又指向具体实践,为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科学的路径。

(四)发展保障的新要求:关于“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推动发展的组织保证。任何政策和策略都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承担者。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决策者、组织者,各级党组织是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贯彻者、执行者,广大的党员干部是中国经济发展政策重要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习近平既强调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凝聚中国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更强调执政党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能力素质。他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的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10]习近平深刻洞察到“打铁还需自身硬”,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精神首先解决党“自身存在的问题”。针对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诸如信念虚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奢靡之风以及贪污腐化等突出问题,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既强调要进一步坚定全党的理想信念,还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既强调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党的作风建设,更强调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既强调要选好用好管好各级干部,还强调要提高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既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又强调要依法依规管党治党;既强调要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又强调要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这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与解决党自身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从而夯实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组织保证。

二、习近平经济发展思想的鲜明品格

深入分析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可以发现这些论述中表现出了非常鲜明的理论特征与理论品格。

(一)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理论的科学性强调的是理论的逻辑力量,也即理论是否合乎规律、合乎理论的内在逻辑,是否能够准确把握客观现实以及是否精准定位未来走向。理论的人民性强调的是理论的价值取向,也即理论的立足点是否坚持了相信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正确立场。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既抓住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又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思路和办法,还把人民主体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贯穿整体,进而理论的人民性为科学性提供了理论归依,理论的科学性又为人民性奠定了实现基础,体现了科学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二)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1]一种科学的理论必然深深地扎根于现实当中,围绕现实中的问题而展开。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牢牢盯住“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紧紧围绕防范和化解“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体现了深刻的现实关怀。习近平非常重视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治国理政、理论创新的经验教训,所以他的经济发展理论又不仅仅把目光局限在当下,而是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把理论创新放在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来定位、来思考、来谋划,更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多年的曲折教训中、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经验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从而既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感又具备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的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对关涉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及各自定位”、“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问题都有深入的分析和深刻的见解。但习近平并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家”,而是关注实践、引导实践的政治家,他的理论旨趣并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所以他的理论又体现出很强的实践指向,也即其理论的触发点是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理论的最终归宿是要服务于推进实践的发展。所以,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来源于实践,经过科学思维的考察与加工而呈现出理论化的形态,进而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以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成果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指南。endprint

(四)问题意识与担当精神的统一。刘云山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12]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具备问题意识则会对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发现问题并不意味着就能解决问题,缺乏担当精神的人必然不敢直面矛盾、迎难而上,而是“披着皇帝的新装”,在自欺欺人中回避矛盾、绕开问题。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既全面深刻地捕捉了经济增长高歌猛进背后的“问题和隐忧”,又以强烈的担当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克服种种制约因素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的改革,敢于亮剑去迎战“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体现出一个大党大国领袖的问题意识和担当情怀。

(五)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着眼现实与未来,提出了很多的新观点、新论断,在很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新的实践基础上的新的发展。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述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从理论脉络来看,这些理论成果是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分析世情、国情之后得出的结论,解决问题的钥匙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理论内核是一致的;从理论的目标来看,这些理论成果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随着在时代进步、国情差异而不断演变进化、丰富完善而来的产物,但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也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其目标内核是一致的;从关注的问题来看,这些理论成果是围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或者是长期固有的或者是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而展开的,也即其问题内核是一致的。所以,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的重大论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地发展。

(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一方面,从理论的空间性来看,之所以说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大论述带有普遍性,是由于这些观点和论断对于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具有普遍的意义。比如持续增长的问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产业优化升级的问题、城镇化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全世界的国家而言都是有待进一步破解的问题,而习近平的阐述对全世界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无疑贡献了重要的思路。之所以说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大论述具有特殊性,是由于这些观点和论断主要是立足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运用中国式的语言、带有中国的气派,更加注重解决中国的问题。另一方面,从理论的时间性来看,之所以说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大论述带有普遍性,是由于这些观点和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延续、深化,也是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成果。之所以说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大论述具有特殊性,是由于这些观点和论断的立足点是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和具体问题。因此,习近平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具体指向是当代的、中国的,而价值意义则是恒久的、超空间的,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三、习近平经济发展思想的三大突出贡献

虽然说习近平的经济发展思想还要随着执政实践的深入而进一步展开,其具体效果还要随着实践的深化而逐步显现,其突出贡献也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会被充分评估,但仅从当前的状况去考察分析,就可以看出习近平的经济发展思想至少在三个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实现了新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实践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并不断指导新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既全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又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指出了当前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下一步发展的路径,进一步升华了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略,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南。比如,在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同时,深入阐述了新时期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在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深入阐述了如何进一步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规范政府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在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同时,进一步在改革的方法、方向和领域等方面有新阐述。

(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面实现了新的丰富,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就在时空演变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这一丰富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除了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发展之外,在经济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就是对如何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在计划和市场关系上取得了突破。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中曾指出:“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13]这成为了社会主义就应该实行计划经济的思想萌芽。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一方面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的,而其设想也是初步的、未能在实践中展开的。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则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而固化。列宁指出:“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一切土地、工厂、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地解答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问题,把计划和市场都作为手段而提了出来,并逐步形成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观点。习近平则更进一步指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围绕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endprint

(三)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理论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从过程来看,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保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态势,努力实现十多亿人口的全面小康,解决好拥有最多农业人口的城镇化问题,实现后发展国家的跨越赶超,有效避免各种发展陷阱,为世界范围内经济学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和分析的经典案例。从结果来看,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将为人类的永久和平和永续发展增添一份重要的力量。“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11]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的出现,既可以为众多欠发达国家发展本国经济提供启示性的借鉴,也能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更多的力量,并在缓解全球贫困、改善生态环境、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承担起更多的国际义务。

总之,习近平的经济思想牢牢立足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势,紧紧盯住“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准确洞察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明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阐明了推动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在规律,为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的遵循。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习近平.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N].人民日报,2014-5-11(1).

[5]田俊荣,吴秋余.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阶段新常态,新在哪?[N].人民日报,2014-8-4(1).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

[8]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9]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五次学习时强调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4-5-28(1).

[10]习近平.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N].人民日报,2013-3-20(1).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2]刘云山.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N].学习时报,2014-05-19(1).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754.

[14]列 宁.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4.

责任编辑 张忠友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