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三活”

2015-03-19 04:08:42新疆哈密市第五小学丁艳华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2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师生关系

新疆哈密市第五小学 丁艳华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現在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一、师生关系平等鲜活

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怎样才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一方面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教书育人,学生认真学习,掌握知识,二者必须完成不同的职责。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必须互相尊重。这就要求教师以渊博的知识教授学生,以高尚的品格感染、陶冶学生。也就是说,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

如何营造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呢?

一是平时多与学生接近,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对学习的需求和他们一块搞一些有活动等。

二是以身作则,以理服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要做到。

三是遇事有耐心,对学生要多一点关爱,如学生上课时感到不适,老师要主动的进行关系,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四是课堂上多些微笑,上课时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二、教育内容贴近生活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第一,与历史和现代相结合,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例如,第二单元的追根寻源,了解我们的祖先是怎么生活的,通过了解会发现我们的吃穿住都与祖先有着扯不断的联系。进行小组讨论。在这项专题讨论活动中,我选择了大家共同关注的“吃”“穿”“住”三个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果然,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各抒己见,将古人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进行了比较,让他们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过程。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课堂学习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延伸。

第二,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例如,现在我们这一地区有很多家长在玩赏石,从中学生也知道了许多石头形成的过程,在课间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一契机,从而以新疆的奇石为切入点,对本节课“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瓷器”进行引入,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多方面吸引学生探究历史文化发展的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一天放学,我走在几个学生后面,发现李某看到几个同学说笑走在前面,她想和同学们结伴回家,可是喊了几声都没有同学理她,于是,她自己扭头走了。我问她你怎么不和她们一起走,她说:我这么喊还听不见?准是故意不理我。之后在课间我发现李萌总是闷闷不乐,不和同学说话,上课的积极性也变差了。面对这一情况,我调整了原定的教学计划。将《品德与社会》中“拥有好心情”一课提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一)注重指导,使活动能顺利操作

对学生的指导,要从活动方法、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使学生先学会操作,再从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但是,如果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巡视、不深入、不启发,只是在等待一段时间后要求结果,那么,这种活动就流于形式了。所以,活动前要有明确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对于不会的、偏离方向的,及时启发引导.学生的活动中,老师不是旁观者,或者说不介入,而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参加到活动中去,做好指导。

(二)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第一,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社会文明大家谈,健康的休闲文明生活”这两课,在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

第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

第三,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

活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

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切实做到“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使我们德育工作走出照本宣科,走进多彩生活!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师生关系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6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4:49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9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1
品德
读者(2015年7期)2015-04-01 12: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