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让阅读教学焕发活力

2015-02-12 07:34曹小旭
考试周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

曹小旭

摘 要: “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源于社会建构主义,随着教育理念的变更,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建构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不但能够积极贯彻落实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此,构建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可以从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生生学习共同体;增进家校联系,构建亲子学习共同体三个方面进行阅读教学尝试。

关键词: 小学阅读教学 学习共同体 课内外阅读

一、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概念

在教育领域中,对“学习共同体”的初次探讨可追溯到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学校概念中。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经历,学校即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1]他认为,教育无目的,学校教育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与社会活动。[2]虽然杜威当时并没有提出“学习共同体”这一抽象的概念,但他的许多观点与理论成为“学习共同体”理论建构的参考范例。

“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源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科尔伯格等。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担任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3]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更,学习共同体理论被广泛认可并应用,其内涵进一步完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4]

二、在阅读教学中构建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阅读学习共同体”指参与阅读的成员,共同拥有同一个目的——阅读,并愿意围绕这个目的积极地投入情感,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群体,并对这个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在阅读教学中建构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

(一)落实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显然,在课内阅读积累的基础上,重视课外阅读。同时,课程总目标则相应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量化要求,足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阅读教学又离不开课内阅读的积累与背诵,以及课外阅读的有力补充。新课标中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也提倡伙伴间的沟通合作,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的过程,在尊重个体阅读的同时,为学生构建一个“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进行“阅读交友”,不失为一种扩大阅读面的好方法。

此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与助学者、助学者与助学者之间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学习,通过相互支持和帮助认识与解决问题,实现共同进步。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元而又开放的,单凭学生自身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需要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分享,需要文本与学生心灵之间的契合,需要学生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互动。只有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材编写者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相互影响,形成“阅读学习共同体”,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及阅读氛围,进而提高阅读效率。

(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直接的形式之一——课内阅读,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并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在学习中积累好词佳句,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而课外阅读则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对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见,若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在打好课内阅读攻坚战的同时,必须敞开大门,打破阅读的局限性,将课内拓展至课外,用课外补充课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海量阅读,在阅读中品百代精华,在阅读中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阅读中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借助这些宝贵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素养,进而培养终身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构建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的方法及策略

在构建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初期,老师的作用不可小视。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明确参与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的好处与意义。

(一)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若想让学生喜欢阅读,教师必须起到榜样带头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待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有必要与学生建立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首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进行阅读交流,探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交流阅读所带来的收获等,引导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精心选择读物,营造浓烈的读书氛围,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图书角借阅制度,并请专门学生负责。同时,利用课余或课堂时间,有意无意地向学生讲述教师自身的读书心得,让学生时刻感受到阅读就在身边,并通过阅读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感染学生,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其次,充分利用好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上台与大家交流课内外阅读心得,教师适时给予表扬或鼓励,并请班内其他读过这篇课文或这本书的同学帮忙补充,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读书交流会和好书推荐会,师生交流读书心得,推荐各自看过的好书。在这样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徜徉于书的海洋,不仅激发了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兴趣,还进一步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进了师生感情。endprint

(二)构建生生学习共同体。

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4—6人的阅读小组,教师通过抛出一篇课文的主线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进行小组内部的交流,互通有无,联手合作,最后在全班内分享阅读成果,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到参与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而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交流分享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在课外阅读中,可按照学生的家庭住所进行课外阅读学习共同体的分组,并自由推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做好课外阅读的记录,鼓励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交流。可先在组内换书读,交流读书心得,然后进行小组间换书读,这样不但达到了“1+1>2”的效果,还避免了家长频繁为孩子买书但大多只成为摆设的尴尬。读完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制作读书卡片,写出所读书目的名称、阅读时间、内容简介和读后感受,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制作各种形状的读书卡,并在班内开设读书交流专栏,展示读书成果,营造书香班级的氛围。对于条件允许的班级,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设班级读书交流博客、博客账号和登录名班内公用,随时可以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上传至博客、留言或点评。

合作的力量是伟大的。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与伙伴之间的多元交流与合作,不但提高了阅读兴趣,还进一步提高了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增进家校联系,构建亲子学习共同体。

研究表明,有效的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因此,增进家校联系,构建亲子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是指引学生进行阅读的前提与保障。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校本、班级QQ群、校讯通等渠道,联系家长,建议家长监督孩子课内阅读预习情况,并建议家长通过孩子的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同时给予阅读指导。鼓励并提倡家长每晚抽出半小时与孩子一起进行“每日阅读半小时”活动,交流读书感受,这不但有益于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还能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

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进行思想的启迪与情感的熏陶,进而铸就品格。可以说,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因此,帮助学生积极构建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让阅读教学重新焕发活力,并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语文素养及语文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是每一位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4]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4,1.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阅读教学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
浅谈农村小学课内外结合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阅读教学提问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试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基于课内文本的辐射型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