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佐纪
摘 要: 现代教学理论提出,教材既可以说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又可以说是教师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辅助手段,也就是参考。任何一本即使是十分完美的教材,也需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实现有效的再加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 教材 创新 实践
我们现在对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已经没有多大分歧。教材是教学的蓝本,现在教材有多种版本,但是课标只有一个。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下面结合几个例子展开论述。
一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的“三角形”一章中,我有这样一种设想:把“作三角形”的内容提到“三角形的判定”前面上,先让学生有“手感”。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这样的教学,事后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前一轮的学生好,学生能够按照书上指导的方法进行画图和作图,也能对图形的是否全等做出较明确的判断,即根据全等图形的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等,学生只要对两个通过作图得到的三角形进行重合比对,就能从感性上先得知这样制作的三角形是全等的,这为后面的理性判断三角形全等打下了基础。
二
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工具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变一变,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材的改变和创新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要尊重学生的知识建构特点,以学生的知识发展为依据,如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和思考问题,可能会对学生更加有帮助。
例如,我在教北师大版的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平行线》时,引导学生先认识“三线八角”,再认识平行线的性质。书上是根据直观的认识认识同位角,我对同位角的“同”进行解释:同即同方位,同侧,同上或同下。我根据知识的统一性,将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也一起认识到位。内错角的“内”是两直线之间,“错”是错开,在异侧,在第三条截线的不同侧,如同一墙的一内一外;同旁内角的“同旁”是第三条截线的同旁,如同在一墙的同边,而内字依然是两直线的中间。我结合“看图与名称”的方法与学生一起认识这三种角,对“三线八角”进行统一认识,然后当节进行强化练习和巩固。这样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就简单了,也更深刻了。在后来的练习和检测中,学生对三线八角的认识比往届的学生掌握情况更好,都能清楚地识别它们。这节课后,在第二节课就八角满足什么条件时,才会两条直线平行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做深入探索。从这次的教材的创新使用和组编,给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和时间宽裕了许多。
三
创新不是预设的,而是一种启发,一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沉淀的发散,是对学生当时的学习内容的一种直接判断,是一种教学的灵感。
再如,在教学方程应用题时,我用打油诗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全诗如下:
解应用题之有法可依
三遍四遍题意现,分析真现题中量。
设元找量列方程,稿中已有等式现。
回头再审题意无,方知方程妙绝伦。
耐心解题把式用,我笑应用真简单。
其中关键是结合各种分析方法在纸上列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把相关量表示清楚,就会促使学生加快理解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教学中以它为指导思想,以实际的解题为实践,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学生很快就喜欢解决应用题了,对应用题的畏惧感随之减少。
我觉得在教学时,教学手段要创新,要不断改善,几个轮回,都应用老把式教学,会跟不上时代,跟不上年轻一代的思想,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改革,在学习中教学,在适应中进一步成长,同年轻人一起再成长,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生命和活力。
四
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创新的一种,对内容表达的创新,创新只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有时可以适当地改变书上的参考答案。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有效数字教学中,对学生很难区分的有效数字问题,我改用科学计数法就很简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个容器中的液体体积为16.7毫升,要求近似到十位,书上给的答案是近似到10毫升,就得到近似数20毫升,这个数的有效数字是2。学生看完这个答案是很迷惑的,没看前面,看20,认为是近似到个位,哦,是不对的。又在前面学过科学计数法,大于10的可以用科学计数法,我在教学时进行改革,把答案写成2×10的形式,这样看,2就是有效数字,且数值是20,一下子变得清晰。
只要从学生的理解和发展水平多考虑,我们的创新就会不断,教学就会更加活跃。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在充分研读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作智慧的重构,并在用好用活教材的过程中不断超越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应该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永恒的“亮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