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翔
【摘 要】本文引进心理学上的“角色转化”理念,让鉴赏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时注意角色的转化,利用联想与想象,设身处地地将自己与作者及其创造的形象结合起来思考,尽可能缩短鉴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使文学鉴赏达到相对完美的境界。
【关键词】文学作品 鉴赏 角色转化 设身处地 审美距离
角色转换法是完形心理学派用以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笔者曾尝试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让鉴赏者与作品的创作者形成角色相互对立的双方,并努力站在对方的时代、背景、生活际遇等立场上考虑问题;同时也以同样的立场设定自己创作了这篇作品用以向别人诉说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抱负。经过这样的心理历程,鉴赏者自然走进了作家作品,更深刻细腻地揣摩并捕捉到作者思想情感的火花,从而准确理解作家及其作品。
文学作品的鉴赏,是有规律和方法的。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这段话从文学理论的高度提出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不同切入点。作者的“情动辞发”与读者的“披文入情”恰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文学家创作是由“情”(内容)到“辞”(形式),而文学鉴赏则是由“文”(形式)到“情”(内容);文学家创作的终点正是读者欣赏的起点。作为鉴赏者,我们需要在鉴赏作品时,学会做替代性设想,尽量让自己亲临其境地体验作家创作之时复杂微妙的心理。这就是鉴赏者的设身处地与角色转化。
要做到如此,鉴赏者首先必须正确理解作家创作的心理历程。他们进行创作,无不是将自己从生活中体会、经历或想象的境界经过艺术加工最终转换成文字而获得审美价值。他们笔下所塑造的形象或描绘的情景及其中蕴含的思想,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鉴赏者的感觉器官。因此欣赏文学作品需有充分的感性体验,即努力将自己想象成这位作家,然后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文学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作者境遇、特定的物象等进行全面深刻的体验、思考、探究、分析,从而近距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个过程就是笔者认为的“设身处地”地“角色转化”。 况周颐说:“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咏玩索之。”这里所说的“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咏玩索之”大概就是指“设身处地”进行“角色转化”式思考,其意义在于能使欣赏者身处一定的情境之中,理解作品的内容,充分体会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并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达到准确鉴赏文学作品的目的。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在鉴赏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时,何不先让自己走进含羞蒙耻、苟且偷欢的阶下囚李煜的内心世界,细细品味他面对又一轮凄清的冷月,又一次残败的落花,触摸着朱颜消退、斑驳冰冷的雕栏凭吊故国,咀嚼无限的愁苦与悲伤的痛苦的情景,此时作者心中那如江水般绵长厚重的愁丝还不汩汩涌入鉴赏者的脑海吗?当鉴赏者又经历了易安居士的国恨家仇、颠沛流离,最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生命历程,难道还不容易体会到她那颗为才情所累,为婚姻所悲,为一生心血散失所痛的心正在滴血吗?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如何不震撼鉴赏者的情怀?那时你体会到的只能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了!如果你又是“新停浊酒”,鬓发斑白,半生飘零,贫病交加的杜子美,虽才华卓越却一生壮志难酬。那当你面对萧萧凋零的枯叶,滚滚东去的江水,眼见满目疮痍却不乏凄清壮阔的大唐帝国,思虑的仍是江山社稷稳固,天下黎民百姓昌盛,那你可否觉察到自己正在触摸一个崇高伟大的灵魂,感受他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通过角色转化的方法,走近作家,走近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去触摸他们的灵魂,拷问他们的精神,使鉴赏者更为详尽地体验并且了解创作者的复杂情感,力求在心与心的交融,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中,拉进作家与鉴赏者的距离,让鉴赏者充分体验作家创作时的冲动与情感世界,最大限度激发起鉴赏者认知和智慧的火花,“振叶易寻根,观澜二索源”,从而“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准确地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正如柏格森在谈到自己读小说的体验时说:“我从小说里读到了种种经历。小说家可以堆砌种种性格特点,可以尽量让他的主人公说话和行动。但是这一切根本不能与我在刹那间与这个人物打成一片时所得到的那种直截了当、不可分割的感受相提并论。”可见,设身处地进行角色转化实在是鉴赏文学作品最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佚名.什么是角色转化.陕西科技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吴秋煊.浅谈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的“设身处地”与“审美距离”.
[3]刘 勰.文心雕龙·知音.序志.
[4]况周颐.惠风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