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2015-01-19 15:57李世国
考试周刊 2014年95期
关键词:知识迁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培养

李世国

摘 要: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有直接关系,重点在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学生思维的培养等方面。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学生主体 知识迁移 思维培养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常新的课题,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关于学习评价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与整体成绩的提高是否成正比,等等。但笔者认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各种有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质,还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感恩……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以期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五年级教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让每一位学生动手准备一个长4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为4厘米、高为2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把两个图形重叠起来,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把平行四边形一边的小三角形剪下来,拼在右边后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得到的长方形面积与原长方形面积相等,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教学,不但让学生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察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不但可以掌握得更扎实,而且便于灵活运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掌握了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二、注重知识的迁移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而数学教学则是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这是教学中矛盾的一面。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仍以直观的教学为主体,多给学生一些感知,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统一性”的表现。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的迁移都要视不同年级、不同要求而定,教师需要灵活掌握。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习本节内容是要学生掌握比和比值等概念的基础知识。教学中通常要讲清这是由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导出比例的概念;通过计算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以上所说的知识都是在学习正比例、反比例的基础上的迁移。但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使学生理解组成比例的条件,搞清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可以先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并给出一些比,让学生计算比值,然后举出实例。如:小刚买练习本,第一次买8本,用去2元,第二次买14本,用去3.5元。请学生写出每次所买本子的总价与每次所买本数的比,并且求比值。学生写出两个比和比值以后,再引导他们比较。

三、积极倡导学生的求异解答

在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当我们把教学目标放在“分数”这两个字上的时候,就会站在传授者的角度完成“教知识”的任务,当孩子们在我们的引导下,都掌握了问题的结论的时候,那种表面的收获却是以牺牲少数学生的内在潜能为代价的。这种内在的潜能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各种能力,如创新能力、求异能力等。当我们把目标放在“成长”这两个字上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每个孩子都看成个体,看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会自觉地在教学中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同等的求知的地位上,和他们一起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索,和他们一起经历失败的痛苦,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我把它叫做“示弱”。我认为,只有学会示弱谦虚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强大的学生。

四、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教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使,是合理的推导。教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多教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运用猜想可以激发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体会知识探索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如,在“观察物体”一课时,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从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如在教室里从不同角度拍出照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拍照的方位;在练习中找出几位正做好事的学生背景照片,让学生猜一猜,找一找是谁做的;把撕破的照片拼完整,并说说这张照片拍的是物体哪一面;想一想从哪个方位给别人拍照最合适,等等。通过这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的活动,使空间知识贴近学生,同时延伸了学习,从而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展开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了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启发剂,有疑才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疑问,并形成一种想解决该问题的冲动,为此就情不自禁地提出自己疑惑或想提出的问题,同时有与大家分享的欲望。这就是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入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情境中。如果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情感状态同本节知识所揭示的方法有差距或矛盾一旦被诱发,就易产生疑惑,从而提出问题,并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内驱力。要启发学生思维,必须善于激疑,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参考文献:

[1]陈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学周刊,2012(11).

猜你喜欢
知识迁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培养
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素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如何更好地提升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思维的培养
数学习题讲练中学生思维培养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