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环境教育的方法

2015-01-13 08:10康晓棠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环境教育小学

【摘 要】当今世界,人们逐渐增加了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并在教育领域涉及到环境教育。在语文教育,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环境价值观、环保意识。本文尝试探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并从实施过程的角度提出几点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环境教育;方法

教育无疑应该首先担负起培养具有环境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才的重任,而环境教育不仅能向受教育者传播一定的有关环境的科学知识,更会关注与培养受教育者的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环境价值观,从而形成有益于环境的行为模式。因此,如何实施环境教育,有效地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环境素质是摆在教育实践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什么叫做环境教育呢?“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

一、环境教育的现状分析

1.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境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仍受到高度重视。在语文学科方面,“语文对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的作用在于,它能借助其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对美好环境的情感,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同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新教材更增添了关于资源、环保等题材,这样的改革,为环境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提供了多样的材料。

在整个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因为小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正处于朦胧的初始状态,他们最容易亲近、热爱自然、环境,所以小学生是环境教育最重要的对象。就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①局限于教材与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关于自然、环境的选文,教师通过教学固然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大自然,形成一定环保意识,但这些仅仅只停留在思维层面,学生鲜少有时间真正走进大自然去感受、接触、体悟,真正建构起有益于环境的行为模式。②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教育过程中,教师只能利用现有教材、依赖有限的课堂时间安排零散的环境教育内容,学生接受到的也只是凌乱无序的环境教育的知识,既不利于教师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环境素质的培养。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又提倡语文学习要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综合二者笔者认为,在小学开展系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强调多学科学习方式的整合,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与周围环境亲近与融合,这是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形成的先导和基础。环境教育可以且应当蕴涵于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则为实施环境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环境教育的方法

1.观察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做了这样的规定:“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观察是环境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学生从观察中不仅能汲取环境知识,而且其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安全意识较薄弱,综合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而让他们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既能保障学生自身安全,又能培养学生对自然变化的感受力,增强其环保意识。

首先,在语文课程资源中,最有利也最容易获取的是地域资源。教师在制定观察计划时,要指导学生选择有地域特色、能体现地域文化、有地域传统的对象进行观察,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本地域的情感与参与保护的意识。如让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学生观察黄河的污染情况、水土流失等问题,并组织学生报告与交流观察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与交流能力,又使学生通过观察,意识到保护黄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其次,观察、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与环境教育有关的问题。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既能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度,又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锐感。如让学生利用上学放学的时间观察社区、街道、学校及周边的垃圾管理与处置情况,做好记录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收集典型材料,如摄影、写小新闻、绘画等形式。这样学生既能把自身特长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又能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为形成问题解决能力打下基础。

2.活动参与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3—4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做了如下的规定:“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二学段的学生经过系统的观察训练之后,学习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学校或者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环境和科技教育的实践活动,向人们宣传环保知识,呼吁环保。比如学生所在城市经常出现雾霾天气,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定点观测活动,定期定点进行观测记录,通过数据整理分析了解该地区空气是否受到污染,污染程度如何等。如果确定污染,再通过进社区、工厂做宣传的活动形式让人们关注空气污染,减少污染排放。

3.问题研究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5—6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做了如下的规定:“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综合思考的能力都比较成熟,因而可对他们提出综合要求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前累积的学习经验与能力。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有限,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如调查、考察、访谈、收集和整理资料、研究报告写作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三、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确定主题时找准切入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环境教育的渗透学习,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找准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尽量形成系统的环境概念,把环境意识的渗透和语文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到既为提高语文整体素质,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服务,又能渗透环境,使两者相辅相成。

2.实施过程中进行价值引导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环境教育,不是要将语文课转换成环境教育课,它的主要任务还是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和习惯。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环境教育成分,融合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的时候就自然地使学生融入自然、社会。

3.实施评价时关注过程与结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采取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形式。综合性学习结束后可进行交流总结,一方面获得倾听,分享他人成果和心得感受的机会,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活动的整个过程,发现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作出评价。如活动中发展了哪些能力,自身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是否增强了等,这样使学生升华了自己的认识和情感,这也为下一次综合性学习积累经验。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环境教育,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和亲身体验,比简单的课堂讲授更能有效地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素质。这样的做法值得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范恩源,马东元.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9

[2]祝怀新.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11

作者简介:

康晓棠(1983~),女,汉族,四川资中县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任教,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语文课程与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综合性学习环境教育小学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角色重构初探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离散式”和“整组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路上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