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2015-01-13 14:56杨小平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渗透式可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杨小平

【摘 要】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小学班主任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活动、班集体活动中,通过人格渗透、关系渗透,扎实有效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式;可行性;小学班主任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当前学校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良好心理的培养和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社会及学生自身因素。在这众多的复杂因素中,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最为直接的班主任,在其教学过程中是否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渗透式教育是一种以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不仅避免了小学单纯依靠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势单力薄的局面,缓解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源在一定时期短缺的矛盾,而且也可以丰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一、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尽可能开发每个人的心理潜能,促使其主动积极发展,养成优良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并预防和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与行为问题的教育。在“生活即教育”论点的影响之下,渗透式教育的提出与发展就是要让生活和教育打成一片,在生活中完成教育,也是“教学做合一”的精髓,体现了现代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和知行统一的基本原理。渗透式教育强调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将各类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渗透式教育从渗透的具体教育内容而言,几乎可以囊括各类学科。因此,渗透式教育首先是指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式,而渗透与原教育教学过程之所以水乳交融,原因在于原有的目标、内容与渗透的目标、内容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渗透式教育,就是指在原有教育载体中,紧密结合原教育科学目标和内容,增加和融入其它教育目标,有机和谐地贯穿其它教育理念与内容,并透过原教育载体展开过程,在实现其固有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其它教育目标。

二、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班主任工作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其特点、专业化程度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专业途径和非专业途径。非专业途径是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所指的正式非专业途径。

2.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实施者

目前,中小学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缺乏,也因为学校的人员编制、职称等一系列客观原因不愿到中小学工作,况且本科毕业的学生也不能马上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是要经过积累3-5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后,才称得上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可见,按照目前我国的状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都由专业的心理学工作人员来完成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三、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显性渗透

所谓显性渗透,就是借助学生可以意识到的一定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性渗透可以细化为以下几种形式:

(1)渗透于教学活动。班主任可利用所教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课堂是师生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能的培养和心理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在这一特定时空完成的,忽略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其次,通过教学活动达成心理健康目标是曲折的、暗示的、濡染的,可以与知识传授同时完成,也可以是在美的体验和愉悦中净化心灵达成目标。

(2)渗透于班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学生团结协作,运用集体智慧和力量,凭借坚定不移的意志才能顺利完成的活动。积极有益的集体活动能形成自觉、和谐、愉快、团结的气氛,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班主任可通过挖掘集体活动本身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小学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健康常识和自我心理维护的简单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社会,学会自我排除烦恼,避免消极心理,保持健康情绪。

2.隐性渗透

隱性渗透是指班主任通过自身的健康心理影响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人格渗透。教师的人格特征、心理品质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健康的班主任能够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有近乎本能的向师性,教师高尚的品质、得体的行为以及合理的语言等无时不为学生所观察和模仿。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良好的人格特征,可以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

(2)关系渗透。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观察、模仿教师的待人接物,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教师在师生交往中表现出的和善宽容、豁达大度,会成为学生现在及将来人际交往的模式。因此,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及真诚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范例,而善于与人相处,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班主任的新要求

首先,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学生。无数教育工作实践也证明,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自始至终是以教师的人格影响学生人格的过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

其次,关注每一位学生。在班集体中,教师的期望效应发生在少数表现优异的学生身上,作为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往往因为不需要特别“操心”而被班主任所忽视,而老师心中所谓的“差生”基本上被忽略了。从心理健康的要求考虑,这种忽视是不能允许的,所有的学生都需要班主任的注意和关怀。努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班级生活的愉快、和谐,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

再次,及时给与学生赞扬。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对学习能起促进作用,能强化学习动机,鼓舞上进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哪怕是获得微不足道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不同形式的肯定和表扬,以此换来他们的自尊和加倍努力。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特殊作用,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为新世纪的现代班主任,应当从各方面了解学生,在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中,认真做好班级心理教育工作,这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班主任自身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任丽.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

[2]李仲莹.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3)

[3]范建英.论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渗透式可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渗透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运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渗透式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