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明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学校需要加大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力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至关重要,教师应积极实施渗透式心理教育研究,将教育融入日常学习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就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代的来临,同时也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班主任需要积极寻求有效的教育方法,保证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渗透式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与日常生活、学习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的心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教师积极研究,充分利用,以提升教育效果。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很多家长将所有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在教育方式上往往会出现过于严格或是过于溺爱的情况。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家长尤为注重孩子的成绩和智力成长,而经常忽略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使孩子在成长中极易滋生心理问题。再加上一些家庭由于父母感情等因素导致家庭破裂,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从而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上的第二个家。但是同时,学校的一些约束性规章制度,也使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束缚,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校里,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十分大,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挖苦、讽刺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引发学生厌学、冷漠,甚至是敌对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3.社会因素
社会舆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生活趋势。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中,社会经验有限,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十分不利于他们道德观念、心理素质的养成。若不能很好地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容易导致小学生心理扭曲,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完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在学生犯错后,经常采用事后教育的方法,利用说服式教育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以班级里表现良好的学生作为榜样,激励学生学习。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但是在心理教育上,作用并不明显。因此,需要班主任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将课堂教学与心理教育相结合,通过暗示、濡染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教师对其心理品质的培养,实现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2.营造和谐气氛
心理健康受无形环境支配,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要注重对学习气氛的营造,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班主任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能够在班级中充分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教师的爱护,学会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精彩。班主任应经常鼓励、赞扬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3.开展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的集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好奇心强,对班级活动的热情高,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按照活动的要求与其他同学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积极的班级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自觉性,营造愉快、轻松的气氛,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并使学生学会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可以充分挖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利用先进的心理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讲解心理学常识和心理训练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学会避免消极心理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
4.日记交流
现今很多小学作业中都包含了日记这一项,学生日记能够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加强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情感沟通,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资料。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日记当成倾吐心声的重要载体,将日常生活中不愿倾诉的苦恼都写出来,班主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心理疏导,能够有效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日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阶段,需要班主任加强对其心理上的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心理教育融入教学中、活动中,甚至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的影响,是现阶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值得教师积极研究运用。
参考文献:
[1]郭景岩.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时代教育,2013,12(24):247-248.
[2]蔡艳.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新课程导学,2015,4(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