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余
摘要:语文教学需教师悉心引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喜好、兴趣等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乐于阅读,巧于阅读,最后过好阅读关。
关键词:阅读教学;整体教学;变序教学;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86-01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分析,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单元整体教学法
单元整体教学法是以教材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通盘考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强调突出每种课型(讲读课、阅读课、独立阅读课和基础训练)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把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读写知识,运用到阅读课和独立阅读课中去,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切实提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1.1 视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教学之前,应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1.2 弄清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类课文的特点,设计好教学结构。如第十二册第五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观察要细致",这是侧重于写的训练,它与第四组侧重于读的训练"要注意文章的细节"紧密联系。此外,它与前几册内容(如第八册中的"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第十册中的"静态和动态")也有内在联系。因此,教学时既要注意全册读写训练项目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与前几册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之间的纵向联系。做到前后的知识内容逐步深化,不断提高。
1.3 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个单元各类课文的教学,如果在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概括,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则是零散的,这不利于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功能。因此,应在教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以"读写例话'的内容为线索,复习该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加深印象,提高运用的能力。
1.4 知识迁移,课外延伸,促进能力的全面提高。除在课内抓好各单元的读写重点训练外,还可开展丰富的学科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写作素材。
2.变序教学法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点。
2.1 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分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11册),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1)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2)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3)这表现了邱少云的什么品质?
2.2 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册)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3.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阅读是对文字进行理解,通过文字的形式接受作者情感的过程。要激起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就要引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教师可以在课上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办图书角、图书交流会的活动,教师也可以充当导演的角色,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带领学生进行小型舞台剧的表演。学生的兴趣有了,自助学习的良好品质也会在兴趣的推动下慢慢形成。儿童阶段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4.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朗读可以是学生加深对文字和语句的印象,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朗读虽然是传统阅读教育的有益经验,但是传统的朗读形式和手法过于单一。传统的朗读方式无非是老师带着学生分段齐读、找个别学生单独朗读、找不同学生分段朗读的形式,比起学生的自读,这种形式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强化。在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朗读营造情景,在学生朗读是用优美的图片作为背景,用动听的音乐作为陪衬。这样容易是学生融情于景,对美的感悟更加深刻。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去,这样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角色感情的拿捏。
5.快乐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得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快乐教育" 思想而创造的。近年来,我国许多教师积极实践,他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动的特点,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蕴含的快乐因素,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
5.1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题或课文内容,通过音乐、图画、录像、表演游戏、实物道具以及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创设气氛,以趣教学,使学生感到"课伊始、趣即生"的学习心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 针对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不稳定,易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可做做"猜字谜"、"找朋友"、"打扑克"等教学游戏,做到课堂中有动有静,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
5.3 小学生大多善思好问,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收集标本、集邮、参观访问、科学小实验、小制作等。集歌咏、舞蹈、器乐、绘画、球类等课外活动为一体,使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在课外得到补充和延伸,这样就会收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endprint
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