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宏艳
摘要:当前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语言文字训练尚不落实,思想教育缺乏审美性。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必须体现以语文训练为重点,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必须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87-01
1.引导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
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乐意去学;不感兴趣的,如果强制他们去学,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由讲述,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意见,就变成了逐步提高阅读、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智能结构,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为了更好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还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我在教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时,首先抛出趣味性浓的问题:"植物旅行靠的是啥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孩子们听,创设了良好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喜爱。紧接着,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这些植物是怎样出外旅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教学操作办法如下:
① 学生自由朗读。② 自读自说,谈谈蒲公英出外旅行靠的啥办法? ③ 教师指导朗读: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出外旅行,蒲公英妈妈特意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指图)你觉得这位妈妈对孩子怎样?(关心、喜爱)④ 大家练习,比赛朗读,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要求配合表情,表演动作)
如此引导,熏陶,学生稚嫩心灵体会了人间的母爱,情境达到了和谐统一。至此,我提出新的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既定思维产生发散与迁移:苍耳和豌豆要旅行靠的又是啥办法?每个同学只需抓住其中一种植物来学就可以,还可以仿照教师抓住关键词板书。这一任务交给学生,就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由表达中。本人认为:课堂上,教师不要作任何限制,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好。"质疑"与思考密切联系,不会思考的人难以提出问题的。如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有一学生提出:蒲公英的孩子离开妈妈去旅行会不会很伤心呢?作为老师的我能体会到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眷恋,缺少独立精神。对此,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善于为学生解决问题,并能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素质。也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自主锻炼思维,拓展思维,使思维素质产生发散和迁移。
2.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原则。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3.灵活统一分歧点,激励求异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对同一问题也常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把片面的认识引向全面,把分散的意见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抓住分歧点,把各种不同的"负反馈"调整为"正反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揠苗助长》一课时,学生对"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产生了异议。有的同学认为禾苗会枯死,有的同学则认为禾苗虽被子拔高,到第二天也不至于会全部枯死。教师巧妙地抓住分歧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往高里拔"、"长高了一大截",并结合课文插图等方面来理解,通过讨论,很快统一了分歧点。
相反地,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拘泥于"求同思维",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异思维"的机会,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课教学时,就"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在因为多一个人而增加份量"一句引出的讨论:"你认为花生米的份量增加了吗?"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认为从"好像"一词,看出了花生米增加了,增加后的花生米还这么少,周总理的生活简朴到了极点;一种认为,花生米只有数得清颗数的一丁点,没有增加份量,周总理是将自己有限的食物分给客人,他是多么简朴和好客啊!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感人的两种答案,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没有根据教参来确定一种标准答案。教师及时给予的鼓励,激励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五点。
4.1 吃透教材。教师要牢牢抓住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重要知识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追求目标,学会弹"知识钢琴",而不是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否则,会让学生感觉学习了半天还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学到了什么,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4.2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要注重知识与现实社会现象、生活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的是有用的知识,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
4.3 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和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切忌教师包办代替,满堂灌。通过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动因;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发现一系列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4 课堂是班级所有学生共有的学习场所。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提高的权利,因此,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应面对班级全体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要由优秀的学生带动一般的学生;教材的要点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相互启发,得到大面积的普及与提高。
4.5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按自己的爱好实行有偏向性的教学。比如课堂里不能总是提问那几个自己认为较好的学生,而应该面向全班学生,特别是要重点关注那些学困生,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从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endprint
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