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开红
摘要:写作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但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将写作视为畏途。其实,学生害怕写作,并非真的无话可说,而是在特定的规矩下迷失了写作的欲望与冲动。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写作之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有话可说"和"怎么说"这两个问题。怎样才能"有话可说"?就要通过积累、阅读、读写互动三种方法来丰富自己的感情。而解决"怎么说"的问题,平时就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锤炼:(1)整散结合。(2)排比造势。(3)巧用比喻。(4)蕴含哲理。(5)引(化)用诗句。(6)确立风格。
关键词:自主写作;积累;阅读;读写互动;锤炼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85-02
众所周知,写作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学生害怕写作似乎已成常态。当今校园里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千怕万怕就怕写作文。"其实,学生害怕写作,并非真的无话可说,而是在特定的规矩下迷失了写作的欲望与冲动。教师要求学生写的,学生觉得无话可写;学生想写的,又与教师的命题不符。久而久之,相当数量的学生渐失写作兴趣,将写作视为畏途,写不出高水平的文章,这种低效滞后的现状不能不令人深思,它与新课改的背景更是格格不入,必须加以扭转。我认为,要使中学生的写作实践充满生命活力,教师指导写作的出发点应落在在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必需上。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引导他们自主地与文本、教师、同学和自我进行心灵的对话交流,积极吸收他人的精华,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实践中去,享受写作带来的愉悦与快乐,才有可能提高写作指导的有效性。
朱光潜说:"人在写作上的发展其实是很个人化的。从小学开始,他们就会显露出不同的写作兴趣和才情,最自然、便捷的方法就是顺应他们各自的写作天性,放手让他们自由地抒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自主写作是学生个体在掌握了写作的诀窍之后的一种自发、自觉的写作行为,它要求学生挣脱头脑中陈旧的框框,放开手脚,探求本真,努力克服胸中无物、拙于表达的毛病,让作文写得流畅、写得言之有物。其实写作并不神秘,只要从内容和表达入手,解决怎样才能"有话可说"和"怎么说"这两个问题,所写的文章就起码离佳作不远了。
先谈第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话可说"。
古人云:"诗言志。"司马迁说过:"《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作为也。"恩格斯也说过:"愤怒出诗人。"可见,写作就是要表达自己的心志,抒发自己的感情。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种种不一。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产生的情感体验也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也会产生相异的感情。比如"怒",应该说是一种有足够密度与长度的感情。韩愈的"不得其平则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等,无不是充满了愤怒,其作品情感之浓之烈之雄之壮,皆是由于胸中之块垒,思想之郁结、感情之丰厚所致。
那么,怎样才能丰富自己的感情呢?
方法一:积累。苏轼说过:"博取而观,厚积薄发。"积累可以丰富自己的感情。积累,有来自生活的积累,也有来自阅读的积累。前者获得的是直接经验,感情来得真,感触深刻;后者获得的是间接经验,感情来得广,视野开阔。这就需要平时仔细地观察生活、悉心地体验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一有感触,就马上记下来,经常整理,勤于思考。
方法二:阅读。阅读,可以丰富自己的感情。阅读,是积累思想、培养感情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郭沫若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培根也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书的确是一种很好的丰富感情的途径。一般来讲,应该经历这样几个阶段: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先要认识读书的好处,再培养喜欢读书的习惯,然后有选择地读书,坚持下去,定会有所收获。
方法三:读写互动。把读和写有机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是信息输入;写,是信息输出。要注重指导学生进行"信息输入、储存、加工"的研究,注重指导学生在观察、感受、阅读中思考,采集、积累写作素材,关注学生写作的"全过程"。多读书,才能丰富知识、博采众长,增加积累,到写作时,才会有东西充分输出。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要想写出好文章,感情"真"是首要的条件。庄子在《渔夫》一文中写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作文要"真",做人也要"真"。俗话说得好,文如其人。这也是我们中学生所应遵守并努力实践的一条原则。
有了情感的酝酿、积淀,每个中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希望能一展身手。这就关系到谋篇布局、下笔行文的基本功。下面再谈谈表达。
我们可以打个比喻,写文章与捕鱼最相似,渔夫捕鱼时,以长纲巨网捕大鱼巨鲸,以细密小网捕小鱼小虾。鱼类不同,所用的渔网也不应相同,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因此,一个渔夫,要想捕到猎物,就要准备各种渔网。同样的,我们写文章,面对生活的大海,要想捕捞上各种事物、情感、思想,同样也应准备各种用具。这用具就是词汇。它是作文的基石。词汇的丰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有这样一句话:"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对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重新进行编码。"当然,它说的有些绝对,但强调语言对作文的重要,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
大脑中的词汇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了词汇的积累,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拓,我们所掌握的词汇也逐渐增加。
有了词汇,怎样去编排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章法。虽说文无定法,但必要的套路、模式(我们姑且认为那是套路、模式),也还是应该掌握的。这几年高考阅卷者也指出,高考作文不限制文体了,但不等于文章可以没有文体,写作可以不考虑文体。不少考生就吃亏在作文写成"四不像"上了。可以看出,要用丰富准确的词汇率真地表达你的思想,抒发你的感情,写出来的文章就应符合文体的基本要求。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记叙文就要讲究六要素,散文虽说可以写得散一些,但也应该注意做到形神兼备,形散神聚。
古语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历代文人都注重语言的锤炼。如何打造作文语言,使自己的文章胜人一筹呢?通过研读高考满分作文,可获得以下几点启示(囿于篇幅,这儿就不举实例了)。
(1)整散结合。整句语言工整而有力,散句语言舒缓而有变化,整散结合能让人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读起来亦琅琅上口。(2)排比造势。使用排比句是制造文势的有效方法之一,好的排比使文章语言丰厚,表达充分,感情饱满。(3)巧用比喻。比喻可以使语言规整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更加具体明确。文章中比喻的运用犹如一颗明珠闪烁璀璨的光芒,更加引人注目。(4)蕴含哲理。饱含哲理。饱含哲理的语句可使文章蕴藉深刻,独具个性,闪烁着思考的光芒。(5)引(化)用诗句。古诗词语言优美,意蕴悠长,引用或化用古典诗歌可以使自己的文章语言优美,韵味无穷,增添亮丽的色彩。(6)确立风格。每篇文章都应独具特色,个性鲜明,因此确立自己的语言特色,这是每个学生应注意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一日之功,所以在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锤炼。
纵观中学作文课堂的现状,写作往往带有目的性和倾向性,无法写出真正属于心灵感受的文章,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缺乏自然与心灵的沟通,因此丧失了自然的灵气,慢慢偏离了写作的准确方向。我们提倡自主写作,就要唤醒学生个体的生命意识,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用余光中先生的话说,我们必将能够"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练出一颗丹来"。
参考文献:
[1] 陈继英《新课程新高考新思维作文教程》(海天出版社)endprint
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