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荔彬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引起了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改变。在新课教学中这种改革较为明显且很有成效,但在总复习教学中面对中考压力,课堂教学又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应考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复习课中要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复习课 落实三维目标
在中考总复习课中面对中考的压力,物理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教师梳理、归纳总结知识的再现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近几年中考内容在向三维目标立意转变,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的考查。如何在物理复习过程中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增强复习有效性面临不少新的挑战,成为当前物理复习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做出新的探索。
一、夯实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
中考命题中,灵活多样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学习,以便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更好地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的基石,是其他目标的载体。全面梳理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初中物理教材所涉及的基础知识面广,知识体系相对比较散乱。复习教学中,有的教师领着学生回顾全章基本知识,然后讲解一些典型习题,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题海里苦战。这样,教师累得不行,学生苦不堪言,收效甚微。在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梳理时,应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整理过程。如在复习声学知识时,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三个词“发声体→介质→耳朵”,让学生自己说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用抢答的方法让学生说出声音是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声,举出实例理解乐音的三要素;如何减弱噪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真正认识每一知识点的真正含义。这样的整理过程体验更深刻,感悟更有效。
2.抓住切入点,使双基知识由繁化简。
读书学习有两个飞跃,一是从“薄”到“厚”,二是从“厚”到“薄”。第二个飞跃代表知识的升华、能力的提高。中考前复习,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从“厚”到“薄”:理线索,清思路,立足核心,突出主线,使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网络和能力结构。许多物理知识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如“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是贯穿整个电学板块,与电压、电阻、电流、电功、电功率、家庭电路等概念紧密联系。如果只是进行章节复习,那么学生所复习的知识是孤立的、片面的。若抓住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这个切入点,把串并联电路电压、电阻、电流、电功、电功率的特点置于整个框架之中,形成知识网络或知识树,就可使学生对电学知识获得完整而深刻的理解。通过提炼规律,使电学知识由“厚”变“薄”,将零乱的知识整理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在应用知识时进行检索和迁移。
二、体验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方法
中考命题中,特别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引导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1.细化过程,渗透方法。
在物理复习中,部分学生能将基本概念、规律熟记于心,应用时就“望题心叹”,不知道如何将规律运用于解题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重结果、轻过程。科学探究的着眼点是过程,不是结果。复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的理解。如在复习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在一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为了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学生利用一个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经历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掌握控制变量的探究方法,培养分析推理能力,而不是单纯记忆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粗糙程度有关的结论。把工夫下在“过程”上,让学生完善物理认知结构,形成物理思维,掌握物理研究方法,锻炼交流合作能力。使复习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拓展是以复习内容为基础,向新的复习内容迁移,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中考复习过程中,对核心知识点进行深挖细究,适时适当地对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将使学生的学习和复习事半功倍。例如: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同种均匀介质。进一步拓展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会发生折射;同种介质,如果是不均匀的就会发生折射,如“海市蜃楼”现象。又如在探究“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研究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思考如果有一天你要喝一杯奶茶,可以有两种方法供你选择:①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分钟,然后加一匙冷牛奶;②先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分钟,你认为哪种方法冷却效果较好。利用课内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时,通过思路的拓展、延伸使学生很好地进行能力的“迁移”和“创新应用”;在应用练习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到精讲、精练、精选、精评。要“精”讲,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抓住学生难以解决的、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讲解,释疑解惑,指点迷津。要充分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联”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能力。要“精”练,避免搞”题海战术“。精选习题要有代表性,达到复习内容习题化和知识巩固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去粗取精,取我所需,为我所用,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精评”就是画龙点睛,有代表性、典型性、迷惑性的问题着重评,学生都会的题目只需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为了突出获取知识的过程,要尽量将时间让给学生,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掌握研究的科学方法,而且促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三、激发学习兴趣,树立科学态度
中考试题在素材的选取上关注社会性、科技性和本土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关爱生命,节能减排。复习时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科技产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家乡文化,陶冶情操,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具体的、生动的科学事例与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在复习沸腾特点时提问:当你在家煮面条吃,水烧开了但面条尚未煮熟。你家的电磁炉上调节火力的开关有4挡,其中1挡火力最小,4挡最大,调到2挡可保证火力正好维持整个锅中的水沸腾。如果你急于煮熟面条,则你认为应将火力调到哪一挡最好?创设的情境与学生可能有的“错误观念和经验”产生冲突,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仔细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再比较用液化气炉和电磁炉的优缺点,根据耗能及经济性价比,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价值判断进行决策的能力,涉及能源、环保等重要社会问题,这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能源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都有一定意义。
复习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理解,更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通过重新学习旧内容,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更多的是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侧面重新认识学习内容,达到量与质的提高。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我们就要有效地把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复习课中,这样能更好地实现已学知识的整理与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复习有效性,使得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11版).
[2]中考命题指南(理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