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点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它将主要的关注点投射在学生的学习上,即使确立的观察点不是学生,也最终需要通过学生如何学、会不会学、学的怎样来验证。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关于目标的预设和生成,需要重点考虑学习目标的定位是否合理;学习目标达成的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学习活动是否能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等。
关键词:学习活动;有效性;课堂观察
2014年山东省初中全员远程研修,我听取上海市教育科学院杨玉东博士关于课堂观察的报告,认真学习研读商讨,用心完成作业,以下是一份研修任务清单及其修改。
一、希望研究和解决的教学问题
【原】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目标的预设和达成①”的课堂观察?
【改】將问题细化,改为“如何对学习活动有效性进行课堂观察?
二、对问题及原因的剖析
【原】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点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它将主要的关注点投射在学生的学习上,即使确立的观察点不是学生,也最终需要通过学生如何学,会不会学、学的怎样来验证。
教师如何预设学习目标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我们设计哪些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②
【改】学习活动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唯一途径。活动设计的依据应来自学习目标、评价标准和学生学生特征。但是实际教学实践中,这个程序常常是反向的,即先想好开展哪些活动,做哪些题目,然后再来想目标是什么。这样的操作往往导致学习活动与目标的不一致,课堂看似很热闹,很多时候却是在做无用功。教师对学习活动结果的判断,多数是基于经验及课堂上获得的少数学生的学习信息,很难有一个全面准确的判断。因此我们选此观察点,通过在课堂上收集到的证据,帮助教师判断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判断学习目标达成的程度。
三、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
【原】围绕“学习目标的预设和达成”进行实际课堂观察,不断反思、改进,确定合适的观察点,并不断改善观察量表,积累“学习目标预设和达成”的经验和方法。③
【改】在今后的磨课和实践过程中,授课教师先自己设计学生活动目标和教学过程,然后本研究组的教师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共同商讨,确定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参考标准,对该教师预设学生活动进行处理;之后教师上课,研究组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汇总观察量表,开课后会议,督促授课教师进行反思;通过“三备两磨”,在授课教师改进教学设计后再进行一轮课堂观察。
■
四、下学期问题解决的磨课安排④
【原】9月1日—11月30日,利用每周四下午教研活动时间进行“学习目标的预设和达成”的课堂观察研究:
1.9月:
(1)集体学习研讨:学习“学习目标的预设和达成”相关资料,形成学习目标预设和达成的进一步认识。
(2)课堂观课: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
(3)总结课堂观察观课的收获并反思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2.10月:
(1)课堂观察:课堂观察观课,改进提升。
(2)进一步完善提高对“学习目标的预设和达成”的观察。
3.11月:
(1)课堂观察:继续课堂观察观课,改进提升。
(2)归纳总结完善对“学习目标的预设和达成”的课堂观察。
【改】课例选择: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溶解度》
校本研修安排:
1.九月初,预留两周机动时间(9月1—14日)处理各种事宜,教师利用这段时间了解学情,学生收心找到学习状态;
2.9月15—21日,周四下午教研活动时间授课人完成一次备课(包括设计教学目标和过程,提交教案给研究组的成员);
3.9月22—26日:周四下午开课前会议,教研组内完成集体备课研讨即“二备”,确认目标合理性的参考标准,对该教师预设的目标进行处理;
4.国庆假期后第一周授课教师上课,教研组内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提交视频,汇总观察量表;
5.10月13—17日:开课后会议,结合汇总的观察结果进行评课及问题研讨;
6.10月20—24日:授课教师反思后的备课即“三备”,提交调整后的教学设计,撰写心得。
批注:①“学习目标的预设和生成”问题过于宽泛,后期磨课过程中可能会落实不到位。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关于目标的预设和生成,需要重点考虑:学习目标的定位是否合理;学习目标达成的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学习活动是否能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②所谓目标的合理性,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目标是否符合“我”的学生的前期认知基础和学习需求,并预示了学生通过努力后可以达成的结果;第二,目标是否能体现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
③影响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因素,较为重要的有学习内容、学习素材、组织方式、主体行为与学习时间分配等,据此我们设计了观察量表。
④磨课计划的制定主要是考虑以下几点:学期初学校的事情多,学生还未稳定,需要两周的时间作缓冲才能进入状态;教师需要阅读课程标准、通读教材、收集学生以往的考试数据等,了解学情、分析学情;新学期的整体规划和教学进度要求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内容。
参考文献: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闫丽霞,女,1975年5月出生,1998年毕业于聊城大学,就职于山东省东营区三中,从事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