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利
摘 要:作为农村的语文教师,让学生学好语文,就得提高他们“用语文”的能力。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我实践,成为课堂的主人;循循善诱,相互沟通,授人以渔;巧妙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营造和谐氛围;现代化手段;学生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就要立足于夯实“双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农村的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提高他们“用语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技巧,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郁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荣誉感的特点,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及各个环节进行不同的设计,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我实践,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理念的课堂教学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是单纯的“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把感悟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习、感知、体验、领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成为现实自主学习实践的“沃土”。
三、循循善诱,相互沟通,授人以渔
学生需要一滴水,教师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清泉。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再是生搬硬套的“填鸭式”教学,而是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循循善诱,把学生引领到一个独立思考问题的高度。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四、巧妙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
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美丽清晰的乡村环境就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摇篮。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深深地体验大自然之美。例如,在教学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时,把学生带到野外,当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时,只要稍作点拨,学生就会争相畅述心中之美感,这时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去描述所观所感将会大有收获。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使课堂由“静”变“动”,为实现有效课堂激发正能量具有独特的优势。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课文《桂林山水甲天下》时,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漓江的水,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来描写漓江水的特点。让学生从朗读中内化课文内容,感受漓江水——“静、清、绿”。接下来又出示了桂林的山,让学生读文体验: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使学生如临其境,领悟桂林山——“奇、秀、险”,之后把桂林山水的特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置身于桂林山水奇美的意境。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因此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应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他们能爱上课外阅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靠课堂阅读就能提高的,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新理念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全世界教育成功的经验。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使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塑造学生的读书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对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我們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现有的课程资源,挖掘其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有了这样丰蕴的“源头活水”,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这条河流之水自然会清澈甘醇,常流常新,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就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