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少煦 李陵
摘 要:色彩是造型艺术的三大要素之一,在高等学校艺术学门类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恰当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必须面对的切实问题。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数字色彩”为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设计学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探索新的路径。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数字色彩;教学创新
色彩是造型艺术的三大要素之一,在高等学校艺术学门类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探索与产业发展相吻合的色彩基础教学,已成为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理论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创新
我国设计类专业的“色彩构成”教学源于日本,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香港教育家传入中国大陆的。基于对传统课程“色彩构成”的反思,我们开发了“数字色彩”课程。结合多媒体的原理与方法,我们为“数字色彩”课程研发了“数字色系五级配色表”,把色彩配置从传统“色彩构成”简单的主色调和色相之间的搭配,既丰富了色彩设计的情感要素,又极大提高了色彩设计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让信息技术带动了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创新。
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
“数字色彩”是一门计算机图形与设计艺术有机结合的交叉型基础课程,2013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①。本课程力求从理论体系到内容实践创新,它吸收了计算机图形学和色彩学的新成果,涵盖了传统“色彩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升。
1.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是支撑教学设计的基础。导致教学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观念滞后是首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传统课程结构和体系反思的基础上,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对课程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因此,符合课程自身规律的知识框架,有利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教学设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成败的关键。
“数字色彩”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主导者,而是课程学习的引导者。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带来了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形成了他们新的学习方法。
(1)探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专题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积极的探究性学习。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在线研讨或课堂讨论。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增长和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得益于主题探究型教学模式,重在实际问题的探討和解决,强调的是务实。
(2)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教师就当前色彩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设置成几个研究专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书本知识进行积极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各自观点,让他们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随后形成短而精的研究报告。研究性学习主要关注理论性和观念性问题的探讨,支持的是务虚。
(3)协作式学习。小组协作型教学模式必然促进学生的协作式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实践任务,提供设计案例和研究工具,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结成3~5人的项目小组,项目小组借助现代化通讯手段,进行团队协商合作。让学生在团队的协作式学习中训练相互之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模拟色彩行业的运作模式,缩小课堂教学与行业实际运作的距离。
2.引入数字化的教学手段
我国设计类专业原本采用小班教学模式,进入21世纪后,高校的设计类专业招生人数一直攀升。虽然很多学校扩招后班级人数不断膨胀,但在教学形式上一直沿用传统的小班教学,因而教学质量极度下滑。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数字色彩”精品资源共享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艺术教学结束了长期单一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单向传播的方式,也摆脱了20年来设计教学依附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尴尬局面,步入真正的数字化教学的行列。
“数字色彩”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设计类课程与其他文科、理工科课程一样,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改造或创新使之数字化、网络化。为扩招后设计类专业面临的大班教学难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和参照系。
参考文献:
[1]田少煦.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创新[J].美术学报,2011(6):40.
[2]李陵,数字技术与色彩学深度融合的课程创新[J].长春大学学报,2011(8):83.
[3]李陵.教学方法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0(34):186.
基金项目:2014年广东省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数字色彩》MOOC课程团队”(粤教高函[2014]97号)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田少煦,男,教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数字色彩》课程主持人,研究方向:数字媒介设计,色彩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