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

2014-10-21 14:20厉丰群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9期
关键词:质疑表达观察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面对以往重教法、轻学法,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发展的传统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激活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观察;表达;质疑

一、提供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动”情,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前提基础

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除了来自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来自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态度和蔼可亲,课堂上时时注意情感交流,教师的言语、眼神、笑脸、手势等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鼓励和期望,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信心。

案例1:必修1“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心情不错,打算送大家一件礼品《数学文化》珍藏版,哪位同学想要?许多学生都想要。师:谁能猜对它的价格,就送给谁。男生甲:25元。师:不对,男生乙:18元。师:不对.这两位同学都在盲目地猜,方法不对。女生甲:得先确定一个范围。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根据你猜的价格我给你一个“高了”或“低了”的提示,每位同学有三次机会。女生乙:21元。师:低了。女生乙:23元。师:高了。女生乙:22元。师:很遗憾,高了。女生丙:21.5元。师:低了。女生丙:21.8元。师:恭喜你,这本书归你了,但你得与刚才的同学分享这本书。

设置游戏情景,打破了课堂上沉闷的氛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二、提供观察的机会,让学生“动”眼,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必要条件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形象化的教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产生很多奇妙的遐想,激发学习兴趣。特别是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使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吸引学生的注意。

案例2:必修4“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的教学片段:

让学生观察,通过分组演示,观察A,ω,φ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三角函数图象的,然后由学生概括出函数y=sinx的图象变换到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的变化规律,并且掌握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与字母A,ω,φ的关系是怎样的,借助计算机Flash软件的动态播放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地得到丰富的三角函数图象。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动”口,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定要打破“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默聆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设计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的生动场面,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再创造的氛围与环境。让学生动起来,可以角色互换,如让学生上来讲解,学生在讲课过程中会全面地掌握知识,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及最佳讲解方式,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案例3:必修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段:

在教学中我们不是急于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而是先让学生自主探求点P(-1,2)到直线l:2x+y-10=0的距离PQ。学生自觉开动脑筋,寻求了多种方法,并让学生上台讲解。

有了上述思维的铺垫,然后再探求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不难发现也有多种方法。

课堂上尽量让学生相互评价,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引导他们在许多个不同的答案中寻求真理,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生成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说,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机会,在说的过程中提高他们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评价别人的同时提高鉴别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提供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动”脑,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保证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习最直接、最有力、最长久的动机。作为数学教师,除对教学内容的深刻领会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指导教学外,还必须考虑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是否被激发接受,以便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提升智商和情商。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通过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动机。

案例4:必修5“线性规划”的教学片段:

五、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主要模式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了发展,使脑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了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一精辟的论述,阐明了操作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互相发展的辩证关系。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数学课堂中的实验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充分利用实践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操作,分析思考,从直观现象着手,通过发现、猜测、归纳等数学学习方式,从而获取某种数学理论,验证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探究活动。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案例5: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片段:

动手实验:一条无弹性的细绳(长度一定),两枚图钉,一张白纸。

操作:1.细绳两端固定在图纸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

2.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再将两端固定在图纸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

(1)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2)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3)在绳长不变的条件下,改变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何变化?

(4)当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

(5)当两图钉固定,能使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吗?能画出图形吗?

这种授课方法直观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课堂中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思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達到预期目标。

总之,新课程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和动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自身的学习欲望。我们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创新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06.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2001-12.

作者简介:厉丰群,女,出生于1985年,学历:本科,就职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州中学,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质疑表达观察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