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具有专业技能已经无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样的趋势给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高级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在综合素质即“软实力”的提升方面,高职语文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促进高职教育致力于学生软实力的提升,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能力本位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为要求,以掌握能力的程度为教学评价标准,以学生的个人学习为中心。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赫尔巴特式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它从具体职位的要求出发,确定能力目标,依据专家的建议,将岗位的需要分解成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各项能力,并一一制定课程标准,予以教学,将职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效率。
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端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全球很多地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思想层面上改变了许多人,“能力”曾经仅仅被狭隘地等同于“职业能力”“操作能力”,而这些所谓的“操作能力”“职业能力”又只是与职业中的某一项分工相连接。也就是说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输出的只是具备某一个工种的某一项操作能力的工人,与机械化大生产时代的工人并无二致。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职业教育还是仅仅只强调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发展,随着“软实力”这一新名词的出现,职业教育也相应的提出了“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软实力”,除了专业职业所必备的基本技能,人们在工作中需要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科学及人文素养都可以归于关键能力的范畴。而关键能力在职业教育中如何获得呢?与职业教育其他专业课相比,职业教育中的公共语文课是学生获得关键能力的最重要平台。
职业教育中的公共语文课是职业教育院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关键能力的不二选择。在促进学生的“关键能力”发展方面,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行的高职语文评价往往偏向于选择简单快捷的评价方式,只用一份试卷定乾坤。这是目前高职语文课教学评价的主流传统方式,靠一份考卷既对学生能力、教师能力进行评价虽然方便快捷,但很明显这样的方式过于死板。显然这样的评价不仅不能满足高职语文应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软动力”的要求,也无法体现高职语文的拓展性。并且这样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往往只有专业技能而综合能力不足,甚至使学生的高级专业技能发挥受限。那么如何构建高职语文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呢?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此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尝试方案。
一
在考核形式上,不仅仅局限于书面考察。笔者自学生入校后就提出需要额外增加语文阅读量的要求。具体做法奉行“一二三四”原则。“一”即每学期由老师指定一本书定期带领学生举行读书会,通常是《论语》《唐诗三百首》等古典经典,坚持一学期,老师和学生都有很大收获。“二”即每次语文课之前需要按学号请两名学生走上讲台将自己搜集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心得与全班同学分享。具体内容根据教材的结构而定。“三”即每个学生每学期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三本书进行阅读,并定期上交读书笔记。“四”即每学期举办四次全班范围的语文学科竞赛、形式可以是演讲比赛、也可以是作文比赛或者辩论赛等等。通过这样“一二三四”的进行,不同的学生也会体验到不同的学业评价风格,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能力是卓有成效的。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囿于一份单薄的试卷,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察也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加。
二
在考核时间上,笔者在传统的期中期末考之外新添了不少元素。比如:随堂检测知识记忆程度、课后单独考察读书进展、不定时考察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水平等等。并且这些新的考察元素并不是以“考察”的身份出现,学生会认为只是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或者仅是日常询问。其实教师已经在不经意中将学生目前学习状况了然于胸,方便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如此,既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建构,又有利于动态考察学生的情况,时时促进其发展。
三
在考察内容上,并不限于书本知识。考虑到高职教育的特点及高职学生对实用性知识的需求,笔者在进行考察时对考察内容也进行了改变。不仅仅考察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在考察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说好普通话”这一项时,笔者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评价就了事,而是鼓励学生参加普通话资格考试来作为此项教学任务的辅助考察,并且老师会针对考试对学生进行辅导。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更能使其获得额外的认证,对以后就业好处良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1]。评价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三点的实施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纲要》的要求。语文教学评价不仅仅是一份单调的问卷,而是蕴含了能力要求在内的激励考察系统,如此,语文教学评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多元化,促进学生“软实力”提升。
当然,要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语文课程评价体系,这一点探索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这样的探索却能说明高职语文学科已经认识到问题并且着手改善。笔者所做的探究仅是抛砖引玉,新的评价体系构建还需要各位同行共同努力。
注释:
[1]郁桂珍:《高职语文教学模块构建及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2期。
参考文献:
[1]廖望.高职语文有效教学的评价机制研究[J].科协论坛,2010,(7).
[2]温守坤,周俊平.浅谈“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19).
[3]郁桂珍.高职语文教学模块构建及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32).
[4]羊莉君.关于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
[5]张守兴.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20).
(王薇 江苏南京 南京财经学校 21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