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典型”述论

2014-08-20 02:13王方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5期
关键词:典型性典型

摘 要:“典型”一词用于评价文学艺术中的人物,滥觞于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把典型与个性相结合,则始于十九世纪的俄国。所谓的“文学的典型性”除了指“文学人物的代表性、模式性”以外,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内涵。所谓“文学要塑造典型”在其根本意义上就是要塑造“类的样本”,即某一类性格的人的集中代表。由“典型”的发展与演变可以推出:糟糕的作家永远塑造不出典型。那么文学的典型论就没有任何意义。

关键词:文学典型 典型性 典型论

一般来说,所谓“典型”,就是指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典型性就是代表性,有“标准”“模型”“范例”的涵义。但当我们把“文学必须塑造典型”这一命题置换成“文学必须塑造标准、模型、范例”去考虑“文学的典型问题”时,会发现这种提法不仅别扭,而且会使我们陷入困惑与迷茫。于是,就产生了关于“文学典型性”问题的争论?—— 是“典型”还是“类的样本”。而这种争论似乎也还有一定的意义。

一、“典型”的发展与演变

“典型”一词一般是用于评价现实和历史中的人物的。而把它用来评价文学艺术中的人物,或许滥觞于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他用“典型”一词来指称近乎是神话中的人物那样的具有普遍性的人物,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堂吉诃德、浮士德等。在此意义上的“典型”的概念又经过一个叫C·诺第埃的法国学者的一篇题为《文学中的典型》(1982)的文章而传入法国。在法国,雨果首先在一篇关于莎士比亚的叙事诗里使用了这一概念,诸如唐·瑭、夏洛克、阿基里斯、伊阿古、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等都是他所认为的典型的例子。随着现实主义的兴起,“典型”一词逐渐取代了“性格”或“个性”从而成为作家着意表现的对象。当然,在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中,由于以反映或摹仿现实为宗旨,所以这时的典型也就成了社会典型而不再是专门去描写历史或传说中的那些所谓“典型”。如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序言中,认为自己是一个社会典型的研究者,乔治·桑在她的长篇小说《法国旅行之友》则把典型看作是一种生活中值得效仿的社会典范。在早期现实主义理论中,这种用法占统治地位。泰纳把这种社会典型的理论与黑格尔的理念联系起来,认为典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规律或方向的那些人物。他还具体分析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在他看来,只要是具有代表性、有中心地位、为人们所敬仰或仰慕的都可以是典型。

把典型与个性相结合,则始于十九世纪的俄国。别林斯基在“典型”这个词的德国浪漫派的那种“巨大普遍性”的意义上使用了它。他在一篇评论果戈理的文章中认为,艺术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典型,这种人物尽管是个性,但又具有普遍意义。别林斯基把哈姆雷特、奥赛罗、夏洛克与浮士德当做典型的范例。而杜勃罗留波夫则区分了虚构作品的公开的和隐蔽的意义,把社会典型视为黑格尔所认为的那种绝对理念的代表,即社会变革的集中反映,从而常常把典型看做是加速所谓“正确观念”的形成和这些观念在群众中传播的工具。因此,在俄国,围绕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形成了两种典型:代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人物和妨碍或落后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物。在文学作品中也就具体化为积极的主人公和消极的主人公。如,杜勃罗留波夫把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中的懒散贵族奥勃洛莫夫说成是一个用来警告人们的“典型”,一个俄国的落后的缩影。消极的主人公包括普希金《欧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皮却休。而积极的主人公有巴扎洛夫、拉赫美托夫等。

二、几点推论

基于以上简略的考察,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一)典型是人们所认为的典型,故你可以说这个人是典型,他可以认为那个人是典型,而另外一些人则可以认为另外一些人是典型。所以——

(二)典型没有什么标准可言。人人可以依据自己的标准和尺度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作为正面的典型,亦可以选择自己极度反感的人物作为反面典型。

(三)所谓典型,也就往往是指那些被作家描写的十分成功的人物。韦勒克在其《批评的诸种概念》中说:“对典型的强调在现实主义理论中是普遍的;甚至供人仿效的典型在西方文学中也不是陌生的,只要我们想想阿尼耳斯或骑士式的英雄或传说中的圣人,想想鲁滨逊或维特就行了,他们都是现实生活的榜样。”[1]显而易见,像维特、鲁滨逊等文学形象之所以被当作典型,完全是由于作家的创作获得了成功。也就是说,糟糕的作家永远塑造不出典型。那么——

(四)不是作家塑造了典型而使作家及其作品获得了成功,而是由于作家良好的素质、丰富的想象和体验以及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使作家的作品获得了成功,从而使其作品中的人物成为了典型。

三、“典型论”的批评

由以上论述可知,所谓的“文学的典型性”除了指“文学人物的代表性、模式性”以外,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内涵。善于塑造某方面的典型或代表人物的巴尔扎克说过:“‘典型这个概念应该具有这样的意义,‘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因此,在这种或者那种典型和他的许许多多同时代人之间随时随地地都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但是,如果把他们弄得一摸一样,则又会成为对作家的毁灭性的判决。”[2]可见所谓“文学要塑造典型”在其根本意义上就是要塑造“类的样本”,即某一类性格的人的集中代表。而一旦作家塑造出与现实中的某个人一模一样、具有同样性格特征的人物或典型时,就如当年鲁迅所塑造的阿Q使某些人诚惶诚恐,以为是在写他、挖苦他一样,会被人当做是在写某个真实的人而使作家遭受攻击。而巴尔扎克认为这实际上是文学作品成功的标志。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主张作家要塑造那些“和他的许许多多同时代人之间随时随地地都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的、“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的“类的样本”。

而韦勒克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也说道:“在十九世纪,就我所知,只有伟大的意大利批评家德·桑克蒂斯反对典型论,他教会了克罗齐重视艺术中的具体性和个性。他驳斥道:‘说阿基琉斯是力量和勇气的典型,说琴塞提兹是懦弱的典型,都是不准确的。……丧失了他们的个性。”[3]endprint

四、“典型论”的终结

如前所述,我们不主张典型论。这里还有以下理由:

第一,现实中的典型,总是一些有过不平凡经历和卓越成就的人,他们首先是纪传作家和历史家记载和描写的对象,而不是文学家捕捉的对象。当然,文学家也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去表现他们,去与历史家、纪传作家竞争,而且也有一些成功的范例,如《伊利亚特》《三国演义》等,但当把这样的典型描写当作是每一个文学家必须从事的事业时,由于这种典型在现实和历史中的有限性而只能使文学创作走入死胡同。

第二,完全可以从现实中去找巴尔扎克的那种并没有惊天地泣鬼神、并不起眼的各种“类的样本”,姑且不说这样的典型是有限的——如从基本性格而言,也就那么几种;如从社会阶层、职业入手去塑造典型,那也同样有限得很。就是作家这样塑造出来的典型也很难说是真实存在的典型,因为作家这样塑造出来的典型包含着作家自己对其存在、人生的体验感悟与思考。

第三,从糟糕的作家永远创作不出任何成功的典型这一现象可知,所谓文学“典型”只不过是优秀作家成功塑造出来的那些人物的代名词罢了,那么可以这样说:典型=成功=优秀。因此,能否创作出典型,并非是由某种原理、技巧或操作规程决定的,而是由作家的修养、水平决定的。而一切作家所面对的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是如何深入地体验、感受和思考自己的存在,深入地探究人类的历史、现实、命运、前途、未来、祸福、生死、真假、美丑、善恶等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整天琢磨着如何出奇制胜地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典型,从而填补世界文学史上某一方面的空白。于是,一个作家如果不悲天悯人,不加强自己的文学、哲学、德行的修养,整天想着如何去塑造典型,那么永远不可能有任何出息。那么文学的典型论还有什么意义?不如让我们从此抛弃它!

注释:

[1][3]R韦勒克著:《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35页,第236页。

[2]巴尔扎克著:《一桩无头公案》初版序言,《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十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137页。.

参考文献:

[1]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童庆炳.文学概论新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黄展人.文学理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

[4]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M].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

[5]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古典文艺理论译丛[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

(王方 宁夏固原 彭阳县第三中学 7565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典型性典型
高考统计典型题的解题策略
《圆》典型易错题
典型词句用法精讲
40年,我们宣传推介的典型经验
略谈文学细节
从批判现实主义角度解读《高龙巴》
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思考
来源国信息和产品类别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技巧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