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摘 要: 英语作为国际上通用语言之一,无疑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一种必要的交流工具。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我们一直以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出发,在传统课堂教学IRF的基础模式的基础上,添加丰富的新型设计元素,实现口语教学模式的整体规划,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IRF模式 延伸性 IEDC模式整合 系统化口语教学
1.引言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英语的口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教育部(2007)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1世纪,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英语教学,特别是口语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语言交流在对外交往中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英语教学尤其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效的学习模式是获得交际能力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英语口语教师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达到听说俱佳的目的。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2. IRF模式延伸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的理据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在对外交往中语言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老师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与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知识灌输式的传授仍然主导着课堂,忽视口语交际能力、英语思维能力及语言学习运用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认为课堂时间有限,无法让学生充分进行口语练习,进而一味注重课外的活动练习,忽略课堂基础的学习,造成学生口语表达错误百出,无法用英语与人沟通交流。
2.1 IRF话语结构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2.1.1基于IRF的四种话语结构
在以Sinclair和Coulthard(1975)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提出的“伯明翰模式”中,回合(exchange)是师生会话的基本单位。典型的回合由IRF三个话步组成:教师引发(initiation)—学生应答(response)—教师反馈或后续话语(feedback or follow-up),简称为IRF(范文芳,马靖香,2011)。在英语教学的不同阶段,这个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对于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教师讲解语言点和语言技能的阶段,师生话语的分析表明,一般有四种类型的话语结构(张浩群,方文礼,2009):(1)发起—反应—反馈(IRF: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2)发起—反应—反馈—反应(IRFR: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response),(3)发起-反应[发起1—反应1(发起2—反应2)]—反馈(IR[I1R1(I2R2)]F),(4)发起—反应1—反馈1/反应2—反馈2(IR1F1/R2F2)。
其中,第三种和第四种话语结构是基本结构(IRF)的变换模式。经研究发现,如果教师放松对课堂的控制,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互动,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就不会单调,第三种和第四种话语结构出现的频率就会更高。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法的束缚,把教学重点集中在IRF基本话语结构上,这种方法能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组织的控制,但它忽视学生是口语课堂输出的主体,在这种基本结构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口语的信心,表达能力差,更谈不上提高口语水平。将IRF话语结构的变换模式运用到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对于优化课堂设置、强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1.2 IRF话语结构中合作学习理论的应用
在上述讨论的IRF变换模式的第三、四种结构中,教师与学生会有若干反馈与反应的过程,豐富多样化的课堂在这些过程中与合作学习理论是相得益彰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倡导实施。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主要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所要面对的口语练习对象是两三名学生,而不再是班集体和代表权威的教师,表达方式也不完全是固定的一问一答式。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下,学生的焦虑值下降,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同时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发挥并落实沟通式语言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学习的责任感,便于与其他教学策略配合使用,这一理论也符合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值得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力提倡(彭小红,2005)。
2.2 IEDC模式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英语寝室与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模式是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读写能力强但听说能力差的“哑巴英语”问题,吸收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当代教学理论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互动教学法,即在课后及学生寝室,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交流活动,与课堂教学形成互动。通过制定七大教学原则及八大长效联动措施,规范和保障“英语寝室”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校创新文化的构建,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2.2.1 IEDC模式在英语口语课堂内外学习中的应用
英语寝室与课堂教学互动(Interaction of English Dormitory and Class—teaching)教学模式,是依据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根据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和交际教学法的教学原则,从英语教学实践出发设计的一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张俊英,2006)。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做好话题预习,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在寝室用英语谈论与课文有关的话题,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汇报练习情况,如角色扮演、对话等。教师每次课都要布置英语口语作业,课堂上当场打分,记录学生每次的口语完成情况和参与程度。同时,在期末的口语考试中,增加与大学英语教材的结合,加强做学知识的整合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监督者的作用。此外,口语教学与读写课程的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英语寝室”活动的互动,使课堂教学与“英语寝室”活动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即教学内容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双方统一,并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2.2.2 IEDC模式中英语口语课堂内外的测试
IEDC模式中的口语测试分为非正式测试和正式测试。非正式测试蕴含于课堂教学和课外英语寝室练习中,教师可根据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堂任务和课外英语寝室任务的完成情况打分;期末口语测试是正式测试,占期末总评成绩的40%,其目的是测量经过一个阶段的课堂口语教学后,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同时也是为了测量和评估教师依据IEDC教学模式施教的情况。考试采取评委组和学生组面对面(Face to Face)、一对一的形式,为了实现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我们结合大学英语的相关教材内容,增加与其相关的测试。通过这种课堂检查和成绩分配的方法,从教学管理机制上对学生的口语练习进行监督和约束。教师在这一评测机制中扮演着绝对重要的“导演”角色,一定要对每一次的课堂口语检查都从严要求,落实好奖惩体制,保证评测反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 IRF模式延伸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证研究
我们提出的IRF模式延伸下的新型口语教学模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该部分将用教学实验来检验该策略能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在此次研究的实验设计中,我们将实验对象,即参与此次实验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学习者们作为其中的一个不变量,他们将参加前后两次的英语口语测试,并根据两次考试成绩的变化,说明他们口语能力的改变。据此,我们选取了2012级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1、2、3班作为实验对象,并分别从这三个班级中选取15名学生作为实验标本。我们将这三个班的学生分别命名为实验小组1、实验小组2和实验小组3,他们的实验成绩作为此次实验的数据来源。
在保持实验对象、实验方式和实验时间不变的同时,此次实验中的唯一变量是三个选定班级的大学口语英语的教学模式。我们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实验小组1,我们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研究策略—单一注重课堂方面的培养;对于实验小组2,采用传统的单一注重课外练习培养的教学模式;而对于实验小组3,我们将使用由上文所述理论衍生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即IRF变换模式和正规化的IEDC模式相结合的新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方法。
通过三个实验班级英语口语表达成绩的上升或下降幅度对比,检验新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是否有优势,是否更有利于大学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是否更有利于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在三个班级的整体平均成绩比较中,实验小组1和2的提升值分别为4.4和4.8分,实验小组3为8.3分,小组3要比小组1和2的平均值分别高出3.9和3.5分,约占其增长值的88.6%和72.9%。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经过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直观比较,对于其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来说,在相同的实验周期内和使用相同大学英语口语材料的情况下,这种新型的口语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和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其优势。
(2)在三种教学模式下,都出现了学生词汇成绩下滑的情况,其中在实验小组1和2中,成绩下滑幅度最大的分别为7、9分,而在实验小组3中为7分。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方面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并不是占有绝对性的优势,那么我们在将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实践时,还要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因素,必须将其和其他方法相互配合使用,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论与启示
口语能力是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言习得输出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使得多数学习者忽视口语的实际输出和应用能力,合理的教学模式,既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挑战和乐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又能让学生养成课堂内外整体学习的良好习惯,开发学习潜能,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口语教学模式的优化,对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实用性口语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Olsen,R.&S.Kagan.About Cooperative Learning.In C.Kessler(ed.)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A Teachers Resource Book.New York:Prentice Hall,1992:1-30.
[2]Gass,S.Integrating research areas:A framework for second language studies[J].Applied Linguistics,1988(9):198-217.
[3]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4]VanPatten,B.& T.Cadierno.Explicit Instruction and Input Process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3(15).
[5]Sinclair,J.M.& Coulthard,R.M.Tow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English Used by Teachers and Pupil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6]王素敏.輸入输出的认知过程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1(1):22-24.
[7]雷亚敏,邬易平.IEDC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反拨效应[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71-72.
[8]张克福.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131-132.
[9]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汪露秋.“英语寝室”教学模式中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政策辅助[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0-21.
[11]彭小红.合作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41-42.
[12]范文芳,马靖香.中国英语课堂上的IRF会话结构与交际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外语,2011(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