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立群
摘 要: 材料的开发、使用和完善始终贯穿于人类的发展史,而设计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材料的理解、认识和改造的过程。设计对材料的选择不仅用来提供功能,而且用来建立作品的美感,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联想和感觉,以及对设计品本身的使用欲望。材料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文章就如何选择材料并使其自我显现以唤醒人们的审美情感展开论述。
关键词: 材料 设计 审美情感 艺术表现
一、对材料在设计中的思考
据相关考古资料显示,材料的艺术表现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兽皮、兽骨、象牙、羽毛等装饰自己,不同的符号传达出各异的含义,如恐惧、崇敬、热爱、权威,等等。正如格罗塞所说:“从动物装潢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这是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1]原始社会中各种石器、陶器用品从实用性过渡到实用且造型的多元化,便是原始社会人类对材料的熟练运用和艺术发展而形成的。由此可见,先民们已经将材料和审美相结合运用于生活当中了。
二、材料的发展对设计的影响
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同设计造型和结构的变化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材料都拥有自己唯一的属性。细致、全面地了解不同种类材料的各项属性,例如密度、弹性、柔韧度、延展性、耐磨性、导电性等方面。全面了解材料的属性是产品能够成功实现其功能的根本保证,也是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前提条件。
很多设计师都不缺乏创意,真正缺乏的是对各种材料的理解和应用。其实,中国建筑师自古就有用材得当的传统,尤其在木材和石材的应用上更是驾轻就熟。如以故宫、颐和园为代表的木建筑,不仅外形美观,更兼经久耐用。对材料的运用达到顶峰的作品是苏州园林。对石材的应用方面,赵州桥更是杰出代表。设计师不参与材料与产品的设计工作,但是要仔细选择材料,选材已经成为他们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设计与材料技术的关系,用一句非常恰当的比喻概括,那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材料在设计加工中的应用
设计首先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脱离材料的作品是不存在的。艺术的发展使设计的触角延伸,无论是纯艺术还是设计艺术,都感受到了材料对于视觉的冲击力。材料通过元素之间分解、颠倒、变构、重建等所带来的视觉变化,无论在平面设计还是空间设计中都有浓重的一笔。材料通过加工形成的新型形态方式,不同的点、线、面、体等,不同的质感软、硬、弹性、透明性、刚直性等,都在设计过程中表现自己的独特语言。设计本身就是材料的设计,是突破原有参照材料,寻找形式新颖、富于启迪、冲击视觉的一些更有趣的设计。在设计中,我们要对材料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新颖材料层出不穷,对材料的加工也在不断更新,材料的设计产品与我们的生活、设计息息相关,与时代的进步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材料为设计的实现提供了想象空间,设计也为材料提供了可行性发展的平台。在设计中,借助材料的本质特性的设计例子比较多见,如运用人对自然的亲近,采用木质地板,让人感到温馨;利用玻璃质感的变幻效果建造娱乐场所,营造浪漫氛围,等等。材料的研究过程在设计加工应用中处于重要地位。在当今创意时代,具有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材质上的应用教学,无疑使设计产品能够更好地与现代产业接轨。
四、让材料在设计中的自我显现
设计,作为人类生活世界中的一个现象,是材料生命本身的自我显现的结果。材料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自身内在的生命力;材料从来靠其自身的生命力而独立自主地显现于世界。有人说:材料怎么会有生命力呢?凡是人类使用过的设计品,哪一件不是设计品自身的材料在发挥作用呢?艺术家、设计师赋予材料某种形态以供人类使用,而当我们使用这些物品时所产生出的快感时,正如康德所说的,“一种自然是一个美的事物”[2],人对物合目的性的形式鉴赏判断中产生的情感愉悦,不要忘记这种美感,除了设计师所设计的美妙形态外,更重要的是材料自我显现所提供的。以中国人最喜爱的玉为例,玉的自身具有温润而含蓄、精致而灵动之美,这种特质刚好与中国人所期望的外貌和品行相吻合。
设计只是将材料的生命力激活而已,接下来就进入材料时间了,是后者零距离地与使用者接触,从而唤醒使用者的快感即审美情感。当我们惊叹某件刀具如何锋利时,当我们赞叹某件服装如何保暖时,当我们看到自己使用多年而不愿丢弃的器物时,都是情感在起作用。阿恩海姆认为:“情感只能是‘观看或‘发现的结果,而不是‘观看或‘发现赖以进行的工具(或能力)。”[3]我认为这里的“观看”或“发现”有两重性,一是作为设计者的,一是作为观赏者的。设计者的“观看”或“发现”,即对现实生活的“观看”或“发现”永远是不同于常人的。设计者的“观看”或“发现”永远不是为情感所左右的;恰恰相反,他们是极其冷静地以极其专业的训练所形成的成熟目光在“观看”或“发现”的。对设计者而言,只有充分实现了的成熟形式因的观照,才是对内在所包含的情感的最高层面的审美表现,也才是最打动人的情感。
审美的情感永远是被材料与设计完美合一且自我显现的艺术创造物激发出来的,而这种审美情感的唤醒正是我们作为人的确证。
参考文献:
[1]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16.
[2]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5.
[3]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