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原
摘 要: 实施思想品德教学案最大的特点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此,学生是否预习、预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为此,可采用“五招”:有法、有趣、有味、有力、有情,激发学生有效预习。文章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 教学案 情境创设 有效预习 五招
近年我们开展了以教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笔者认为,实施思想品德教学案最大的特点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此,学生是否预习、预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以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框《生命和健康的权利》的教学案为例,谈谈如何采用“五招”(有法、有趣、有味、有力、有情)激发学生有效预习。
一、精心指导预习方法,使预习有“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和教学客体,还是积极主动、自我学习的主体。作为学习的主角,学生有效预习的前提是掌握预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法指导,对学生如何利用教学案进行有效预习做出具体的方法指导,启发学生本着“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寻求认知规律,理清知识点的关系及来龙去脉,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具体方法是:
1.读。通读本框教学案的学习目标和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实质和内涵。
2.析。仔细分析目标和框题的内在联系,掌握其知识结构;认真分析相关链接和插图、故事、案例、名言等的寓意,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3.思。深入思考教学案设置的预习问题,根据预习问题,在课本上划出重点内容,标记不理解的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4.练。按照教学案设置的预习问题,完成相关的预习作业。
通过以上学法指导,学生对预习心中有“法”,有的放矢,从“学会”发展到“会学”,就会主动、自信地预习,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得到提高。
二、精心创设预习情境,使预习有“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预习效率的高低有赖于预习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否。成功的情境创设,可为学生搭建预习平台,把课本抽象的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笔者在引导学生预习《生命和健康的权利》时,精心创设了一个预习情境——“倒霉的小强”:一天早上,初二学生小强刚进校门,学校保安因怀疑小强携带管制刀具便对其搜身。小强被搜身后刚回到课室,同学小锋便要他还20元借款,小强不还,小锋遂将他推进杂物房关了半小时。中午放学后,小强刚走出教学楼,便被小江从三楼随手扔下的易拉罐砸伤脑袋,结果被送医院缝了3针。小强对同学大雄说:“我今天倒霉透了!”大雄安慰说:“别担心,法律对我们的生命健康有专门的保护规定。”……
上述预习情境根据“激趣、准确、精炼”三个要求进行创设:
1.激趣。这是成功创设预习情境的基础。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趣的预习情境,架起生活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感到预习富有情趣,自然想学、乐学,从而实现“被动接受”向“积极构建”、“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主动做真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因此,教师要用发现的眼光观察生活,搜集学生最感兴趣、最能拨动学生心弦的典型事例,筛选鲜活的、有强烈感染力的社会热点引入教学案,创设学生喜闻乐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预习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预习热情。如预习情境“倒霉的小强”所讲述的被搜身、将同学关进杂物房、高空抛物伤人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吸引了学生眼球,大大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
2.准确。这是成功创设预习情境的关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创设预习情境既要突出特定的情,更要注重不变的理,要主题鲜明,切合知识要点,准确链接教材,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此,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量体裁衣,选取最有价值的情境材料,搭建好情境材料与课本知识的契合点,化抽象为形象,化晦涩为通俗,使学生对本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构建。如《倒霉的小强》紧紧围绕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两个核心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在情境中明理,在明理中导行,这样既能有效促进学生对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知识的理解,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透过搜身、关杂物房、高空抛物伤人等现象把握行为本质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把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自由、生命健康权的法律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精炼。这是成功创设预习情境的保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意义的情境创设,是学生始终以积极态度参与的无形动力。有意义的预习情境必须精炼,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才能真正给学生无形动力。如果情境材料量大,学生花费较多时间阅读,喧宾夺主,则预习必然低效。如果情境频繁变换,“乱花渐欲迷人眼”,学生为一个又一个的情境所累,知识点支离破碎,预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老师对情境素材应精挑细选、去粗取精,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尽可能只设计“倒霉的小强”这一预习情境,使各环节的情境保持连续性,穿针引线,把知识点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倒霉的小强”这一预习情境,内容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用一个初中校园生活中常见的、多发性的情境涵盖整框题的知识,十分精炼。
三、精心设计预习问题,使预习有“味”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觉得预习问题有“味道”,“好之”、“乐之”,才会有高涨的预习热情。笔者根据预习情境“倒霉的小强”,设计了一连串预习问题:
(1)大雄的话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我国法律要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专门作出规定?(从未成年人的特点和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3)假如你是法官,你会判谁侵权?他们分别侵犯小强的什么权利?请说明理由(找出法律依据,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4)假如上述侵权行为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做?
(5)你对学校保安、小锋、小江有何忠告?
这一连串问题,学生嚼而有味,对预习自然心驰神往。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对预习问题感到有“味道”,必须把握好以下四条原则。
1.紧扣目标,注重问题的针对性。精彩有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通向有效预习的捷径。问题要精彩有味,必须指向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本框主题,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能力的提升点、情感的触动点等进行设计,具有实现三维目标的针对性。如上述设计的问题:“为什么我国法律要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专门作出规定?假如你是法官,你会判谁侵权?他们分别侵犯小强的什么权利?请说明理由。”针对本框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能力,把本框知识按逻辑体系以问题形式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的知识,培养综合分析侵权行为的思维能力,在对依法维权的反思升华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预习真正富有实效。
2.深入浅出,力求问题的启发性。“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巧妙地利用问题引领和启发学生上,促使学生疑问、惊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预习问题要精心设计,在深入上下工夫,在浅出上做文章,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间的矛盾作为设问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的交锋。同时,预习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刻性、探究性、包容性,激发学生开启思维的阀门,引领学生进入有话想说、有话能说的求知状态。如上述设计的问题:“假如上述侵权行为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做?你对学校保安、小锋、小江有何忠告?”看似粗线条却体现开放、多元、灵活,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思想的空间,学生问询表象,追寻真谛,对如何依法维权、如何减少侵权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思维的升华。
3.逐层推进,突出问题的梯度性。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对梯度鲜明、厚实深刻的预习问题,学生有问可思、有趣可寻、有智可生,自然兴趣盎然,容易入“戏”,从而主动预习。因此,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精心编织环环相扣的问题珍珠链,充分赋予学生逻辑思维的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探究未知,“真知灼见”自然争相迸发。如根据“倒霉的小强”设计的预习问题,从“说明了什么”到“为什么”到“怎样做”到“有何忠告”,层层诱导,步步深入,富有逐层递进探讨的吸引力,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逐级而上,问题“跳一跳,摘得到”,越嚼越有“味”,充盈着拨云见日的通透感,从而保持高昂的预习热情。
4.把握得当,讲究问题的适度性。问题是引导学生预习的最佳向导,问题必须适度,才能真正发挥引领学生有效预习的作用。如果设问偏易,浅尝而止,无异于隔靴搔痒,学生思考无需费神,自然提不起兴趣;设问偏难,学生没有能力回答,望而生畏,挫伤预习的积极性;设问太多,学生应接不暇,陷入茫然;设问太少,对学生的刺激不够,难以达到预习目的。如根据《倒霉的小强》设计的预习问题,数量适中,难易适度,让学生在解答问题后,既能基本掌握本框知识,又能品尝到成功预习的喜悦。
四、精心批阅预习作业,使预习有“力”
教学案发给学生预习后,老师必须及时回收批阅,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错必纠,给学生约束力、鼓舞力、信服力。
1.通过批阅加强检查督促,给学生约束力。人总有惰性,“缺少监督的行为必将导致放纵”。预习一旦失去有效督促,学生就很容易放松甚至放纵自己。因此,批阅预习作业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对预习作业,笔者的做法是将各班学生分成甲、乙两组,上课前一天,对甲、乙组学生的预习作业轮流检查,面批面改,给学生约束力,从而有效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预习。
2.通过批阅加强师生交流,给学生鼓舞力。批阅时,教师应胸怀博爱之心,对学生一视同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多用积极肯定的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给学生鼓舞。对自主预习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面批具体优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对预习欠主动的学生,要时刻关注,充分发掘其闪光点,及时从书写答题中觉察其学习态度,并针对预习作业提出具体意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参与预习。
3.通过批阅掌握预习情况,给学生信服力。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因此,老师批阅预习作业时要注意了解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难点、易混易错点,记录、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对学生通过预习掌握知识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老师上课时便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学生已会的不讲,一知半解、易混易错及预习中生成的问题重点讲、讲透彻,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充分展现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学生信服。
五、精心耕耘师生关系,使预习有“情”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老师自然深受学生喜爱,其布置的功课学生乐意完成。这启示我们,要促使学生有效预习,必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敞开心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的情感、亲和的态度与学生近距离互动交流,以“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打动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理念,“万紫千红才是春”,要令所有学生真正参与预习,学困生是关键。“感人于心,莫乎于情”,打开学困生参与预习大门的钥匙是真情。为此,老师对他们应倾注更多关爱,以情激情,用真心感染学困生的情感,用爱心唤醒学困生的心灵,用诚心赢得学困生的信任,把爱的种子洒向学困生的心田。学困生并非“无情物”,老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赏识的微笑,充满人文关怀和亲情呵护,定能感染、打动学困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困生“给了阳光,就能灿烂”,不断鞭策自己认真预习,不辜负老师的一片真情。
老师的真情真爱最具亲和力,有了浓浓的师生情,学生对预习自然“听其言,行其事”。事实证明,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渴求者、探索者。
上述“五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对思想品德的预习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笔者坚信,只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做到“有法、有趣、有味、有力、有情”,真正实现以学定教,思品课堂定将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