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4-08-15 00:46郎旭东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独学差异作业

郎旭东

(珲春市第四中学,吉林 珲春 133300)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变得精彩。”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正是由于班级个体的存在,使整个班级充满活力,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同,由此形成了学习效果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学习效率的高和低、学习成绩的优和差之分。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在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过多地强调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机械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和积极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导致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数学是一门实用性、方法性和系统性都很强的学科,班级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的环境不一,形成的基础参差不齐,班级学生不同层次的差异致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得不到满足,基础层次较差的学生因课堂知识学不会,出现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甚至产生厌倦的情况。“新的课程改革关注和倡导学生的个体感受和求知诉求,明确提出了“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目标,把‘以发展学生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探索能力”[1]。

为了实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展”,[2]应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过程及评价等全方位进行“差异——适应性教学”。“所谓‘差异——适应性教学’是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存在的个性心理差异,以“小组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形式,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为改革重点,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根本,基于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努力实现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目标,力促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体验的教学方式”。[3]

“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有三方面主要特征。

一是基于差异——自主预习。自主预习是基于差异的需要,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学和思,暴露学生潜意识里的相异构想,为合作学习打基础;通过学生独立的学和思,暴露学生的疑点、难点、偏差点,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基点。自主预习随着年段不同、具体操作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七年级学校下午统一安排30分钟预习课,科任老师要进班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学案、如使用教科书、教辅材料等,对学生手把手的教,七年级下学期的预习课老师不进班,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预习。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对教材的关键词、观点原理进行理解、提出新的个性化问题;八年级则取消预习课,预习以作业的形式回家完成或当堂完成;九年级课上教师一般都是先出示学习目标并解读,然后学生自己看书,画出重要的知识点,提出疑难点。

二是利用差异——合作解疑。组内互讲目的是利用差异,两人一组的小小组的两个小对子间进行互讲,互讲后把小对子间没有解决的问题拿到六人组大交流。经过两次的交流把预习中的疑点全部或大部分解决,基本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师生解疑:是把大组内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或重要的核心知识拿到全班范围内,由学生或教师进行讲解,释疑解难,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三是发展差异——开放拓展。针对尖子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设计分层练习或分层作业,延伸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差异教学逐渐地摆脱以往的教学理念并走进中小学数学课堂,同时较好地融入于数学学习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经过教学实践与探索,可以把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三个部分,即课前内容、课上内容和课后内容。

一、课前内容 检查作业,评价预习(5—10分钟)

课前细查每一组组长的预习作业(若时间允许,副组长预习作业也要细查),以找到共性错误或发现预习中的困惑,预习中若有创新方法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加分将翻番。对组长的错误或困惑加以解释,以便让组长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更正确地带领组员进行合作学习。对组员作业略看,但会根据做的状况酌情加分。

课前各组组长把全组最终的预习作业得分记录到班级量化板上,以提高学生对这一项目的重视程度并在一开始就拉开相互竞争的帷幕。评价不一定都上量化板,教师在课前的点头肯定,微笑鼓励,口头赞扬,竖起大拇指等都会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教师还要经常在班里展示学生高质量的“前置性学习”作业本,以展示作为表扬,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同时起到示范作用”。

二、课上内容

1.小组合作、解决疑难(5—10分钟)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除了分好工外,我认为利用“对学”解决这个环节效果较好。所谓“对学”就是“学友”之间的合作学习,目的在于解决“独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对于“学友”的搭配,可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以便帮扶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采用“同质”搭配从而达到相互提升的目的,可根据我们教学的实际需要随时加以调整。

我们教师在“对学”这一环节中一定要强调每一对“学友”不要对错题匆匆而过,要他们一定要找到错误的根源,并对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方法思想进行相互的点评,补充和总结。在这环节中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对处于怠慢、昏迷状态的“学友”必须及时给予提醒和督促。

“对学”为全班学生提供了交流、锻炼的机会,大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学友”们通过对每一个问题的剖析,夯实了基础知识,确实大幅度地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对问题的总结、归纳能力。

2.学生展示、教师点拨(8--10分钟)

学生展示时要大胆、大方、大声。只要有个人的见解,要勇于展示自我,以在同学间表现自己为荣。做到“不弯腰、不低头、不乱看、不含混、不吞吐、不拉音”,和平时生活谈话语调一致。

教师点拨要“授之以渔”、“恰到好处”、“点到为止”。“授之以渔”是指教师不应只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低估学生的能力,而应该教给他们获取知识方法,传给他们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恰到好处”是指教师在学生冥思苦想而不得结果的关键时刻,予以点拨,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品尝到“探究”的情趣和成功的喜悦。“点到为止”正如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尽力跳了还是够不着时,教师只需给他稍微垫一个台阶,让他继续摘,而绝不是直接把桃子放到学生手里。

利用“群学”解决这个环节效果较好。所谓“群学”就是组内或组间或全班共同学习,它是课堂中同质、异质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其目的在于解决“独学”甚至是“对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进行拓展提高,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十分有利。

在“群学”中我们要把小组竞争、个人评价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学习乐园。但是不可否认“群学”中常会出现个别学生事不关己的“溜号”现象或小组长的独断专行现象甚至漫无边际的乱讨论,所以此时需要我们老师在学生群学时深入到小组中去,及时地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合作讨论方向,帮他们清除合作讨论中的一些障碍,听取他们在合作讨论中我们没有预设到的问题,甚至参与讨论到学生的合作讨论中去。

3.分层训练,整体过关(10--15分钟)

这个环节,出两套有梯度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教师要求双基过关为必做部分,能力提升为选做部分,分层练习虽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它的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保障学有余力的优秀生拥有拓展练习机会的前提下,也给予了其他学生充分发展的余地,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总结所学,建构知识(3--5分钟)

小结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首尾呼应;形成知识网络;抓住本质内容;对数学思想、方法小结;激疑设悬,课断而思不断,言尽而意不尽;让学生体验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时,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让学生体验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等。“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质疑,不断深化拓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从而不断上升到新的水平。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和悬念下课”。[4]

5.课堂检测,当堂达标(5--10分钟)

进行课堂检测,可依据时间剩余情况灵活选择题目数量或难度,比如,可以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另外应加以及时反馈和评价。在测评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性格特征,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所以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找几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答案,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向其他学生讲解。当我们遇到学生回答完全错误时,不要急于打断他的,而应该耐心的听下去,然后让其他的同学给予点评纠错,体现生生之间的互动,然后由教师进行评价、总结解题方法与思想。

三、课后内容

1.前置作业,做好预习

前置作业一般分三个内容,温故知新、尝试解决和跟踪练习。

“‘温故知新’就是知识的迁移。即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找出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得出新的结论”。学生有了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就可以进行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尝试解决”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和“尝试解决”两个环节,学生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解决一些类似的简单问题,用“跟踪练习”进一步强化一下对新知识的运用。

“前置作业,做好预习”是利用“独学”来完成的,所谓“独学”就是学生们的独立、自主学习。我们要想让孩子们在家独立完成作业或在课堂上安静地“独学”, 我认为首先应该保证独学的内容较为基础(即以课标中的双基为主),如果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加以分层设计那是最好不过的,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们做到“独学”(对于在独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让同学们做上标记,以待在“对学”或“群学”中加以解决)。

对于刚升入初中七年级的学生们“独学”时,一定要创造安静的环境并保证充分的时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独学时,我们教师一定要特别关注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并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和点拨,帮助他们“独学”。

2.整理错题本

教师应当教会学生针对各种大、小型考试,收集自己的错题,加以分析、解决。让学生感受到中考数学取得理想成绩不用大搞题海战术,而是在不知不觉的积累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使学生们在使用错题本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方法。另对于作业和测试中无错题的优秀生,可以把错题本当作好题本。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做课外题的好题整理出来。

以上是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的探索。任何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也是如此。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差异性教学策略研究必须及时变革,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侧重研究学生,研究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照顾学生的差异,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协调和指挥引领能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应用意识的培养,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1]尚洪亚.初中数学差异化教学实践探讨[J].成功(教育),2012,(18):86-87.

[2]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刘洪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施“差异——适应性教学”的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3):81-82.

[4]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独学差异作业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之我见
作业
落实独学让课堂高效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独学能力的实践研究
凝聚课堂之“神”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