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诗《东门行》的押韵问题

2014-08-15 00:46吴金凤陈丽丽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古音东门押韵

吴金凤 陈丽丽

(敦化市实验中学,吉林 敦化 133700)

和《古诗十九首》不同,汉诗《东门行》在语言风格和体制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这首诗更接近生活,而且更加口语化和俚语化。尤其是完全理解后,会感觉这首诗很情景化,让读者感觉很入戏。但是这些文学范畴的话题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本文的重点是,通过这种口语化、俚语化的高度写实感,真实地体现东汉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用语中那种声、调、韵,从而去发掘当时汉语的部分语音规律。

一、《东门行》结尾韵字古今音的对比

很多曾经读过这首出自乐府诗《相和歌辞·瑟调曲》的《东门行》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这首诗写的不是太押韵呢?显然部分句子用现代汉语普通话读起来是押韵的,但有些句子的韵脚和其它句子相比却让人产生一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

即使是唐代格律诗之前的古体诗,一般也都能做到押韵。基本能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

以上这个问题姑且放一放,我们可以看先一下《东门行》中通篇押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脚(暂先不考虑调值)。

出东门,不顾归[gui];

来入门,怅欲悲[bei];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yi]。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ti]:

“他家但愿富贵[gui],贱妾与君共哺糜[mei]。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er],今非[fei]!”

“咄!行!吾去为迟[chi]!白发时下难久居[ju]。

从现代汉语角度看,归、悲、糜(多音字,有mei和mi两种音)、贵、非算是押一个韵了,衣、啼是一个韵。儿、迟、居则貌似孤立,不押韵。这是依据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判断后的情况。

按照汉魏古音来看:

出东门,不顾归【微部】;

来入门,怅欲悲【微部】;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微部)】。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支部】:

“他家但愿富贵【物部】,贱妾与君共哺糜【歌部】。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支部】,今非【微部】!”

“咄!行!吾去为迟【脂部】!白发时下难久居【之部】。”

按律诗要求的平水韵来看:

出东门,不顾归【归:五微】;

来入门,怅欲悲【悲:四支】;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衣:五微(平),五未(仄)】。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啼:八齐】:

“他家但愿富贵【贵:五未】,贱妾与君共哺糜【糜:四支】。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儿:四支】,今非【非:五微】!”

“咄!行!吾去为迟【迟:四支】!白发时下难久居【居:六鱼】。”

二、《东门行》部分结尾韵字现代语音分析

首先,我们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角度来理解。

诗歌中出现韵母i的韵字,但是chi和ti、yi的韵母发音是不同的,前者其实是-i(后),后者才是常见的i。

前者-i(后)发音时,口略开,展唇,舌前端抬起和前硬腭相对。发音时,声带振动,软腭上升。-i(后)是舌尖后不圆唇元音-i(后)这个韵母在普通话里只出现在zh、ch、sh、r这四个声母的后面。①

另外,后者 i在发音时,口微开,两唇呈扁平形,上下齿相对,舌尖接触下齿背,使舌面前部高高隆起和硬腭前部相对,发音时,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像这样,发音时舌尖在口腔中处于靠前的位置,这种元音就叫做前元音;发音时舌面高高隆起,处于最高的位置(舌位最高),这种元音就叫做高元音。因此,i是前高不圆唇元音。

通过两者比较可以看出,二者发音的确是不同的。至于复合韵母ei在现代汉语中常见,发音特点这里就不做分析了。

其次,与后来产生的格律诗不同,古体诗虽然要求没那么严格,但是也要做到以下几个基本点。

1.句式要求比较工整对称 2.词性基本相对就可以,但是也要押韵,通常也是执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标准,但是首句和奇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虽然《长门行》句子长短不一,可根据以上要求本诗的句尾尤其是偶数句,应做到押韵。

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该诗作者写诗的水平发生了问题,连韵都不会押。请看:衣[yi],迟[chi],儿[er]。

衣[yi]属于 i前高不圆唇元音;迟[chi]属于-i(后);儿[er]属于是一个卷舌元音,口自然打开,舌位不前不后不高不低,处于最自然状态,然后舌前、中部上抬,舌尖向后卷,和硬腭前端相对。发音时,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发音位置和前三者又极大不同。

三、《东门行》结尾韵字古代语音分析

我们通过对汉魏古音、平水韵、现代汉语三方比较会发现,要想弄清楚这首诗的押韵问题,我们就必须要考虑一下《东门行》所处时代的语言背景——汉魏古音。

按照汉魏古音来看,押韵的尾字大多属于微部,个别是歌、物、脂、支部。而这种划分还是后人研究古音的归类出现的,但是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这些部界限不是很明了清晰,并致没分那么细,依照这来看本诗通篇都是押韵的。

我们还可以看一下歌、物、脂、支部的反切:歌(古俄)、物(文弗)、脂(旨夷)、支(章移)

其中脂(旨夷)和夷(以脂)韵母是互切关系。我们参考一下语言音韵学家王力先生研究的对“夷”字的音:[ʎiei]。这时,我们会发现,“夷”字的韵母发音和现代汉语“微”字韵母发音近似相同的。同样,我们再看一下和“夷”字互切的“脂”字:他的发音是[tɕiei],和“夷”字是同韵的②。

再看“支”字的反切:(章移)。“移”字的反切(弋支),和“支”字也是互切关系。我们同样参考一下语言音韵学家王力先生研究的对“移”字的音:[ʎiai],“支”字的发音:[tɕie]。

这时有人要提出疑问了,[ai]和[ie]发音怎么会相似或者相同呢?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ie]我们可不能读成现代汉语中“鹅”的发音,它的正确写法是“ê”, ie应写作iê,今人为了书写和印刷方便,简化成ie,实际读音不变。而“ê”是越南语和库尔德语北部方言的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字母,这个字母在法语、葡萄牙语、威尔士语中,也作音字母使用。韵母ㄝ单用的时候写成ê。拼音ê的念法象ai(爱),但音长很短;象 e(饿)音,但不如“饿”音读得那么明白和清晰。

这时,我们要注意到它读音类似ai(爱),但是又像 e(饿)音。说到这里,应该明白古人为什么认为【歌部】的“歌” [ kai]和【支部】的“支” [tɕie]和“移”[ʎiai]同韵了。

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发[ai]和[ei]音的时候,有时也会发现它们类似的发音现象,口腔肌肉放松,韵腹 a、e 发得清晰、响亮、音值稍长(引自百度百科“复韵母”词条)。另外附加一句:“微”今音[wei],古音[miəi],“歌”今音[ge],古音[ kai],“物”今音[wu],古音[miət]。道理和上面列举的情况相同。

这里有必要指出,本诗的作者是诗人,毕竟不是音韵学家。当时的大多数人,包括写《说文解字》的东汉许慎在内也不可能对语音的分类水平达到今人的水平。因此按照汉魏古音,乐府诗《相和歌辞·瑟调曲》中的《东门行》就算是是通篇押韵的。

按照《平水韵》106韵,押韵的标准明显细化了,毕竟是唐人用韵的标准。但还是以微部、支(这个“支”是古音)部为主,糜这个多音字就是生动的例子,两种音反倒是见证了其音调的古今演化,后者 mi音产生,但是并没有完全取代mei的读音,而是以并行的方式存在着。当然还有很多来类似的【微部】字古音直接蜕变成今音和古【微部】发音高度近似,或者有的已经消失了,而归入-i(前)、-i(后)韵。

之所以《平水韵》演化为这么多韵,既有语言自然演化的原因,也有五胡南下对汉语冲击造成的基因突变。估计这种影响以五胡中人口占多数而且建立政权较多较长的操匈奴语和鲜卑语人群为主体。语法方面和语音方面在长江以北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估计最初是以混合语的形式出现,并且由于几百年的积淀,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另类的新的汉语方言,我个人认为,这个就是隋唐时期杜甫所使用的语言——隋唐古音,算是普通话的雏形吧,估计语法结构和字词发音和现代汉语普通话比较接近了。另外估计,“er 、–i(前)、-i(后)”这种特殊单韵母发音的字词也产生了,至于“古无轻唇”的声母问题要另外写文章阐释了,不多说了。

总之,汉代的《东门行》是一首押韵的且在当时读起来很顺口的长短句。并且我们也会发现其中的规律,现代汉语中以i(三种情况)为韵母的汉字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以e、ê、ai、ei、ui、ie为韵母的汉字基本为同韵。

注释:

①《现代汉语》(增订二版)第60页,黄伯荣,廖旭东主编。

②《古韵脂微物质月五部的分野》,王力(1963年)。

猜你喜欢
古音东门押韵
押韵押出韵味儿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东门渔村渔文化的构成及其传播路径策略分析
《韵补正》“不合者”研究
东门老街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体系的幾個問題
我要吃冰淇淋
我给小鸡起名字
东门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