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旭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是对过去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是对现今发展成果的经验总结,是应对未来严峻挑战的理性坚持。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觉、理论自觉、制度自觉。“三个自信”是民族凝心聚力的精神泉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的信念支撑。
一个人需要信念支撑,一个国家民族也需要信念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是当前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是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这个目标和理想,需要全民族坚定信念,团结一致,攻坚克难,不断创新。而坚定“三个自信”则是我们做到这一点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源泉。
自信基于反思。“三个自信”是对百年来党和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并坚持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并坚持“一化三改造”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中国特色主义的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找到并坚持了改革开放的基本道路,实现了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稳步增强,找到并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探索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但归结到一点,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之成功,否则必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历史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自信源于成就。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每个国家的共同目标。但不同的国家,因为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社会基本制度上,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更有选择资本主义的国家,还有不少试图选择其他道路或中间道路的国家。而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核心价值和外部条件,也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找到了一条积极借鉴他国发展经验、但又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发展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并不断完善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也是三十多来我国取得各项成绩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世界经济政治风起云涌的三十年。在和平和发展仍然是世界主题的前提下,局部战争、经济衰退、政权更迭、恐怖主义也是世界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无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我们都令人惊叹地保持着团结、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不断创造中国奇迹,在世界范围内独辟蹊径,独树一帜,令人赞叹。我们的发展成就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唯一适合中国过去、唯一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最正确的选择。
自信因于挑战。“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从国际环境看,随着我国的经济崛起与和平发展,对我国发展不利因素越发凸显。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西方发达国家出于冷战思维和国家战略利益需要,颠覆我政权、改变我道路、分裂我国家、同化我价值的企图不但没有放弃,反而不断加大对我国的遏制和渗透力度;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睦邻友好意识淡化,周边合作传统遭到践踏,领土纠纷摆上桌面;伴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化,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劣势明显暴露。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改革中出现的收入不均、腐败滋生、传统不保、价值多元、道德失范、舆论失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社会经济问题强烈引起了人民的不满,甚至引起了人们对改革开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怀疑,否定改革开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非主流舆论领域存有一定市场。因此,面对当前国内外的严峻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全社会尤其是执政党做到“三个自信”。自信才能自觉,自觉才能坚持,坚持才能自强。坚定 “三个自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发展中解决新问题,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坚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索并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并丰富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三个自信”,核心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三个自信”,就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同时又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借鉴他国经验,形成并不断完善各项体制和政策,切实搞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三个自信”要自觉抵制各种背离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言行。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多次提出,要克服“左”和右的错误倾向。1992年南巡,他特别强调:“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小平所讲的右是就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左”则是否定改革开放,二者共同点都是否定、背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主义开创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坚定“三个自信”就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尤其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要重新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解决我们的问题只能靠改革,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只能靠改革来解决,否定改革、回到改革前是错误的、不现实的。任何时候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对外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不但不能否定对外开放,而且恰恰说明我们要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看到改革开放是一个过程。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具体性,在我们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于不同的外部环境,必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也要求我们有不同的改革开放策略和办法。要正确对待改革开放,科学分析改革开发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不是万能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必然会有失误,必然要产生负面影响,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开放中的问题。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就是不唯书、不唯旧、不唯教条、从实际出发并不断创新。坚定“三个自信”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开拓新的发展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道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新出路和新办法;要坚持和贯彻“三个有利于标准”、共同富裕标准和科学发展标准;既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防止闭门造车,又要注意防止处处按西方价值标准办事、时时在西方话语体系下讲话的新教条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也是开放的、不断创新的理论,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中形成了新观点,时过境迁可能又成为旧观点,要有极大的理论勇气不断突破旧条条、旧框框;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态;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激发新思维新理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制度结晶,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必须坚持,但也需要不断完善。要在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完善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民主制度;要加大法治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独立和威严;要效率、廉洁、公正为目标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
总之,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把握和对民族未来命运的理性思考。坚定“三个自信”, 有利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坚定信念,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不断开创新的发展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