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翠英
摘 要:阐述了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分析了情境创设的价值,诠释了教学实施与教学效果的方法,教海浩瀚,一沤之得,商榷同仁,祷盼匡误扶正。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情境创设;教学实施;教学效果
一、突破重、难点问题的情境创设
重、难点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就是看学生所需要掌握的重、难点问题有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每个老师在突破重、难点内容时都会设计一些问题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如果设计用来解决重、难点的问题也进行情境的创设,而不是一般的思考题的话,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我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成。如讲授秦朝的时候,该课有一个重、难点内容就是“郡县制”。当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问题:“如果你是秦始皇,实现全国统一后,你打算采用怎样的制度管理地方?现在你的两位亲信大臣分别给出了‘实行分封和‘推行郡县制两个建议,你到底应该采纳谁的意见,才能巩固统一,确保江山永固呢?”然后把班级分成两个大组,进行讨论。支持“实行分封”的小组代表就说:“实行分封好,嬴氏的天下就应该是姓嬴的共同拥有,而且遇到外敌,姓嬴的自然会保卫自家的江山啊!”支持“推行郡县”的小组代表反驳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西周实行分封制,最后导致诸侯尾大不掉,周王室衰微。而全面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地方长官,可以直接而有效地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双方各执一词,讨论的现场气氛很好。最后由我来把分封制和郡县制进行列表比较,最终强调要巩固国家统一,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郡县制更适合,而且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二、教学实施与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要抓住“目标定向、个体学习、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检测”几个重点,每一步都紧密围绕课堂目标展开,实现课堂“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学形影相随、桴鼓相应,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清晰明了,紧扣学习目标,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大有裨益。其中情境的创设,必须迎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兴味盎然;提问的关键是要囊括学习目标的所有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要注意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一些问题则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有,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是“知什么”的知识,即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后者是“知如何”的知识,即主要认识“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作为历史教师,要让学生体悟之,要对此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对症下药。这样的教与学,必然是桴鼓相应、其乐融融的,学生有成就感,有快乐可言。
综上所述,历史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教育学科,它不仅仅是讲述过去,它承担着引领和教化作用,让学生把学习的历史知识牢牢掌握的同时,学会做人处事,学着观察、分析、推理和判断。在课堂上,历史教学要注意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学习和评价如影随形,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将课堂打造得妙趣横生,学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教学要灵活多变,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一定要流出辛勤的汗水,如此才会有累累的硕果。
编辑 马燕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