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文娟
摘 要: 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充分利用形象,设计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来说,创设教学情境对提高教学实效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情境创设 创设方法
所谓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依据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出与教学内容彼此适应的各种情境,从而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教学情境当中,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达到提高情境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就如同带领学生走进郁郁葱葱的森林,触目所及的都是美丽的景色,绝对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境的含义
1.什么是教学情境。在《汉语词典》中“情境”的解释为:与某一具体事件同时存在的情景、背景和环境。通常的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营造的一种适合教育和学习的情感氛围。这种情境方便了教学,从而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任务奠定了基础。
2.思想品德教学情境的内涵。从上述教学情境的含义,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思想品德情境创设”: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创设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情境的过程。
二、开放性的问题必须剖析到位,以理服人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辨别能力,教师会创设一些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当学生的观点背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有一定道理的时候,教师应当予以合理解答。开放的课堂能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然而开放的课堂不仅需要开放的问题设计和答案,更需要教师有民主、开放的胸怀,面对不同的观点,能采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在不偏离正确价值观的同时,善于保留不同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不同选择。
三、运用情感体验,创设良好的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创造有利条件,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丰富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从而逐步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图文并茂,创设形象情境。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的演示、操作、实验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图文并茂,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变得新颖,而引人入胜,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口头讲述,创设虚拟情境。引入现代教学手段,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教师口头语言的讲述,但是无论现代化教学手段怎样先进,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口头语言。生动的讲述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常用方法之一。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描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把知识渗透于形象化的叙述、提问之中。
3.设疑启智,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探索发现。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活动。教师适时地启发解惑,当好学生的助手,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4.小组讨论,创设合作交流情境。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产生交流的愿望,才能取得良好的合作学习效果。
5.贴近生活,创设实际教学情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盲目创设教学情境,而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源于学生生活的情境,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易于接受的。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视听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針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为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创设情境、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认真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程,活用新教材,探索新教法,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知识的魅力,使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中,真正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六、如何让情境创设变得更有效
1.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是真实的、科学的、生活的。这样才能启迪学生认知,使学生进行正确探究,否则就会误导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生活中的现实情境。
2.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望尘莫及,失去学习动力。预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水平,也就是“跳一跳,够得着”。
3.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合理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的情境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教学情境的创设尽可能有层次、有梯度。因为学习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创设的教学情境有一定梯度,承前启后,有连续性,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问题设置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情境教学首先要有可加工之“料”,要求教师具有教育的敏感度,善于从普通、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发现并及时积累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其次要具备加工之“能”,即教师在一定的教学观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善于对素材进行科学改造,合理加工;深度挖掘思想内涵,有效剖析利用。教师只有合理创设情境,以理服人,以真信人,以效示人,以诚感人,才能达到提高思想品德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