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求其奥秘,就会集中注意力自发地去学习,可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而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又至关重要。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谈谈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情境;创设方法
教师教学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讲授,解释或者传递数学知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想方没法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于探索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从实际生活中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利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创设情境。
例如: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教学中,可利用以下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
问题1:在指数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指数增长速度时,如果仅提问:“有多大?”学生可能漠不关心——其思维没有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如果换用一种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设问:“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1小时内传给2人,此2人在1小时内每人又分别传给另外2个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个多少人口的城市——十万、百万甚至更多?”那么学生的直观判断和实际的计算结果间的巨大反差会使学生对指数增长速度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问题2:用一个有毛病的天平(天平的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它因素忽略)来称物体的质量,有学生说只要把物体放左右盘中各称量一次,再把所得结果相加除以2即可得到物体的质量,你认为可行吗?
问题3:用一张长80cm,宽50cm的长方形铁皮,做一只无盖长方形铁皮盒(焊接厚度与损耗不计),这只铁皮盒尽可能大的体积是多少?
诸如此类利用解三角形中正余弦定理测量河流两岸码头之间的距离;探究在糖水中加入糖后变得更甜与不等■>■(b>a>0,m>0)之间的联系;从土木建筑到家居装潢,从机械设计到商品包装,从航空测绘到零件视图……引导学生研究其中的空间图形;等比数列求和中的分期付款问题等等。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买与卖,存款与保险,股票与债券等等都已进入我们的生活,同时与这一系列经济活动相关的数学,利比和比例,利息与利率,统计与概率,运筹与优化,以及系统分析和决策,都将成为数学课程中的“座上客”。
这种用学生自身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所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探索热情空前高涨。
二、从趣味历史典故、数学文化中创设情境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数学文化遗产,好好利用,可以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增光添彩。
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可以给学生讲述阿凡提和国王下棋的历史故事。下棋前,阿凡提说如果我赢了,就赏给我第一个格子放一个麦粒,第二个格子放2个麦粒,第三个格子放4个麦粒,第四个格子放8个麦粒,依此类推……国王一笑,根本不放在眼里,但最后的结果呢,国王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麦粒来,这是为什么呢?
又如:在学习“函数周期性”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古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对照函数周期,“花”代表什么,“人”又代表什么呢?
这些数学的历史典故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更进一步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
三、用类比猜想创设学习情境
类比、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在学习旧知识的过程中,会对知识的联系产生类比联想,并提出质疑,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猜想,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的思维火花,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在等差数列{an}中,若m+n=p+q(m,n,p,q∈N*),则am+an=ap+aq;通过类比,提出关于等比数列{an}的一个猜想。
在上述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结论,而是创设一种学生愿意主动去经历的活动,激发探索热情,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验证,这种自主发现式活动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而且培养了数学探究能力。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可以经常利用类比平面几何来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求解立体几何问题往往有赖于平面几何的类比。”例如空间中的球可以与平面上的圆进行类比,又如在“正四面体的性质”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各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那么在空间中有没有类似的命题呢?若有,你能给出证明吗?
在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图象与性质,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学习中都可以进行类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育家乌辛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习探求真理的欲望”。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而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求其奥秘,就会集中注意力自发地去学习。这种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可以较好地唤起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也为在新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和表达能力打下了基础,还会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学生会产生进取心,注意力会全部集中起来,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运生.《数学教学新课导入之策略初探》【期刊】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白龙.《数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几种方式》【期刊】科技信息,2008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