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钱芳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情境性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准备、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随着情境性区域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发现情境性的区域创设,孩子们对于材料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情境性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很牵强。因此,我们思考如何创设情景,提供孩子喜欢玩的材料,优化区域游戏质量。近几年开展了“情境性区域材料提供的有效策略”的研究,提出了材料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目的性);材料的选择要有动态性等对策。
关键词:情境性区域;材料提供;有效策略
一、存在问题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材料如何投放才能真正发挥其最大功效心中没有底,存在以下一些
问题:
问题一:情境性区域材料丰富就是要越多越好
问题二:情境性区域材料美观就是要崭新的、精致的
问题三:情境性区域材料投放后不用再变化
二、原因分析
材料是帮助幼儿进行探索活动的辅助手段和工具,必须是对幼儿本次探索活动有所帮助的。过多材料的提供看似让孩子玩得很开心,但是多则滥,幼儿的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他们的活动会因为过多的材料投放流于形式而表面化,不能达到很好的探索目的。
精美、崭新的材料确实让人赏心悦目,吸引眼球,但是幼儿也只是拿着看看,操作性不强,因为没有了探索的欲望和需求,更没有探索的必要,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这些看起来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想象与创造的操作平台,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价值和意义。
情境性区域与主题活动比较牵強,材料一次投放后就不用再操心了,反正每次孩子的关注点不一定都在同一个地方。其实,材料的投放应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以及不同时期不同的要求,不定时进行更换,以保证常换常新。
三、策略
1.材料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1)情境性区域材料的选择要有目的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情境性区域中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比如说建构区,小班幼儿善于模仿,但小肌肉群不够发达,就要为他们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又不需要特别精细的、简单的餐巾纸盒、易拉罐等。而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在提供建构材料时,则要注重多样性,既有简单方便的,又要有复杂、具有探索价值的,以满足他们探究和自主发展的需求。
(2)在设计和自制材料的同时选择一些开放性、游戏性强的成品材料
情境性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对于教师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远比设计一个集体活动的教具要难,因为它需要同时具备教育性、游戏性和开放性。区域材料虽说主要是教师设计和制作,但不应该是全部,实际一点的做法是,教师更多地去发现和选择一些现成的成品材料或玩具。
2.材料的选择要有动态性
情境性区域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甚至要根据幼儿感兴趣的程度更换区域的设置,以保证区域真正为教育教学活动和幼儿的发展服务。
教师一开始为幼儿提供了颜色鲜艳的小球和同一种类型的罐子,目的只是让幼儿练习将小球放罐子上,以此锻炼幼儿手眼的协调性。几天后,教师发现大部分幼儿基本都能完成这一任务,于是增加了大小不一的球,幼儿必须选择大小合适的球才能放在罐子上。随后,教师又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请幼儿在各种球上进行装饰做头发。难度升级,促使他们不停探索。这样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材料,由易到难,始终能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使他们保持新鲜感。同时对材料的动态性还体现在各年龄段及平行班之间的互动上,各班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幼儿活动提供服务。
(1)分解可能的操作层次,将材料细化
我们在选择、投放材料时,能够预先作出思考,努力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
(2)挖掘可能的教育价值,促材料深化
我们在选择投放材料时,既要把握本年龄段的幼儿特点及培养目标,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适宜性,又要充分挖掘材料更深层的作用,达成多个教育目标,以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
(3)尝试可能的改变,使材料活化
我们知道,情境性区域材料本身是物化和静态的,但如果我们能细致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就能使静态的材料呈现动态性,还可以减轻教师在投放材料中的工作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逐步增加,即当原有材料的目标基本达成后,我们不是将原有的材料全部更换,而是采用添加的方法,递进或拓展游戏的内容和目标。
3.关注材料的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目标的达成度,这是所有教师的共识。过难或过于简单的材料投放,都不利于幼儿活动兴趣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一定要明确幼儿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在我看来,情境性区域活动的创设是不需要太多资金投入的,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是很好的区域材料,只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1)充分利用自然物,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和合作能力。(2)巧用废旧物品,幼儿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
4.关注材料的“探究性”
情境性区域活动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利用游戏形式创设情境、提供材料,促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进行个别化、自主化学习的活动过程。在同一个区域内,应该根据幼儿的需要分别提供成品、半成品,甚至是零件,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使用的材料,又指不同的年龄段,应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为幼儿提供大小不一的各种盒子、已经拼接好的长短盒子、制作盒子的纸模具等,让幼儿粘贴制作盒子—加工火车—搭建城堡等,要求逐步提高,幼儿兴趣也会逐渐增强。同样的材料,用不同的形式准备,因为幼儿年龄、能力的不同,而致使要求完全不一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因人施教。幼儿则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后进行探索,既能让幼儿始终保持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在区域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便于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5.关注材料的“引导性”
如果说材料的“探究性”规定了材料的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并能保证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那么材料的“引导性”则能预示材料的操作范围和创造边界,以保证幼儿在探究中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这里的“引导性”有一个基本前提,必须是“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应当首先满足幼儿对材料的探究和操作体验,然后在观察幼儿探究和操作的基础上,分析并找到材料与教师所期望的活动结果间的关联,并将这种关联转换成一种内在化的材料中“指路线索”,使幼儿后续的探究和操作能顺着这个“指路线索”更有价值的展开。
因此,在情境性区域活动中,材料的选择与设计中,教师应當拓宽视野,尽量选择与设计开放性、游戏性、底结构的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去接触、感知、应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追随孩子的兴趣点,不断挖掘出孩子喜欢玩、并能帮助孩子获得有益于生活、学习经验的多种情境性区域活动,让孩子真正从中获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7.
[2]冯晓霞.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
[3]泰元东.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初探.学前教育,2006(03).
[4]王春燕.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对教师角色的挑战[J].学前教育,2006(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正裕幼稚园)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