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教学初探

2014-06-30 19:35曹永新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校园文化

曹永新

【摘 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以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的互联网络已经将触角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时空上看,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即时信息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德育教学;校园文化

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单位,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影响,那么,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都面临那些挑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学,本文将做一初探。

一、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成为“网上的一代”。网络在降福于年轻一代的同时,也在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首先,网上一些不健康的暴力和色情内容时刻诱惑着涉世不深的年轻一代,侵蚀他们纯洁的心灵。据国外学者统计,学生通过互联网观看黄色内容的时间要多于通过网络查询学习资料的时间。因此,网络环境下迫切需要我们对学校的德育目标进行重新的思考。

其次,网络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中学生往往缺乏自控力,很难处理好学习生活和上网的关系。一旦迷上了“网”就不能自拔,“网”成了他唯一的“最爱”,因为迷上了“网”,就不去与家长交流,不去与同学交流,到户外参加各项活动,有的甚至因此患上了“自闭症”。因此,在网络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互联网信息的无边界和无限性,造成中学生认知行为和基本价值观的错位,这种错位集中表现为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和德育教学的抵触。互联网上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与学校生活相对封闭和狭小的时空特点造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学生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尚未正式形成的情况下,这种互联网信息的无边界和无限性容易占据学生的认知主动,因为学校德育教育是被动的,而学生选择浏览的互联网信息则是主动的。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在时空上具有严重的局限性。

第四,网络上不良信息充斥,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来说,这些信息是有害的,它们正在不断侵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果,挤占学校德育教学的空间,弱化德育工作的权威地位。曾经出现的初中学生借助网络微博参与地方民众与政府部门意见争议的事件,就表明了网络已经在多么深刻地改变着未成年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行为,而所有这些看似疯狂的举动都远远超越了学校德育工作所能提供的最大想象空间,这也表明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上的严重滞后和不足。

二、对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几个建议

互联网不是为了危害未成年人而出现的,它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也并非是为了传播有害信息。因此,正确对待互联网,合理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积极应对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而且能够借势生力,使德育工作获得更大的实效。

1.加强德育工作队伍驾驶互联网的能力

具体到学校来说,所有任课老师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一员。面对互联网来势汹汹的巨大压力,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局面,需要广大教师主动出击,努力学习使用互联网的能力,提升驾驶互联网列车的技术。比如,老师也可以向学生公开自己的微博账号、微信账号,在课余时间通过这种方式跟学生交流一些面对面无法进行的沟通;班主任也能够借助这些互联网即时通讯方式主动跟学生交流沟通,及时发现班级管理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或者在本班学生生日的时候送上一句暖暖的祝福,都能够取得巨大的实效。如果德育工作者不知微信为何物,把“童鞋”和“小盆友”当错别字,那只能引发学生的嘲笑,德育工作将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也要积极主动,从制度上、形式上帮助学校教师熟练使用互联网。学校可以开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帐号,及时发布学校重要活动新闻,与师生互动,也可以通过学校开办的论坛和博客,定期举行学生优秀博文大赛,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知感和在网络上的归属感,从而让学生觉得网络无非如此,常态化看待互联网,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并非天生就会追求全部五种需求,只有当一个人觉得目前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时候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说,因为学生对于学校简单重复的生活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会寻找新的需求内容,而互联网信息的无限性正好迎合了这种新需求,所以学生才会沉溺于网络。因此,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实学生行为。

目前,有很多学校崇尚所谓的“封闭管理”,倾学校之力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忽视或者轻视了校园文化建设,把一个本应生机勃勃,充满青春气息的校园环境打造成了一个行色匆匆、紧张机械的机器人工厂。不仅老师没有喘气的机会,学生也成了苦役,试想一下,一个如此没有活力的校园,一群如此没有魅力的老师如何才能应对信息爆炸的新环境,如何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更遑论什么成才了。

3.加强家校联系,拓展德育工作空间

学校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放弃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也不能确保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家校联系,构建和谐顺畅的家校沟通模式,让家庭在学生德育养成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家长正确看待互联网,正确看待学生接触互联网的积极的一面。家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帮助学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组织家庭成员的出门旅行、参加周末假日的公共体育运动等活动,用健康的文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对于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家校协作,确保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效果。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要体现时代性,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我相信,就学校德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也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家瑚.基于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10)

[2]黄竹清.试谈中学德育教育智慧品性的回归《文教资料》,2013(28)

[3]郑立家.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正能量.《科学咨询》,2014(6)

[4]刘全文.浅谈网络时代如何进行中学德育教育.《课程教育研究》,2014(2)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