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军
【摘 要】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首先要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其次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机会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人探究状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提出,要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上的矛盾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如此的功效。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的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更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只有抓住了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上的矛盾,并就此设计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尘封的情愫,从而极大地调动探究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巧用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河”掀起“波澜”,在矛盾的冲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求得真知与真情的深层感悟。
2.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
小学语文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水平和情感特征来设置探究领域;超出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即使勉强开展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只能限于低水平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显然,最佳的问题情境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有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不需任何外力的帮助,自己能达到的高度。第二个水平则是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达到的高度。通俗地讲就是“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水平就叫做“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最有效的功能就在于推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建立在这一发展区内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
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以及寓于听、说、读、写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语文,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读中生情,情中探知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读(包括速读、精读、研读、品读等)的过程中注重有目的的读,有任务的读,有感悟的读。例如,教学《登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中生情,情中探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速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列宁这次登山曾两次走小路,而他所走的小路又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列宁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带着这个疑问,学生着重阅读了描写与小路危险的有关的片段和句子。为了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我还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列宁和巴果茨基走小路的情境。在反复朗读、表演中,学生对小路的危险有了切身的体会,特别是表演的学生,不时发出嘘叹,“啊,好险哪!”他们在读中得到了情感体验。接着,我又指导学生再读日出美景一段的描写,男生读了,再让女生读,还伴以雄壮优美的音乐。
2.说中有辫,辫中探理
说的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锤炼思维过程,促进情商和智商的发展。我在设计说的训练时,多采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辩中探理。以《登山》为例,为了让学生在说的训练中探究事理,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走了小路,也看了日出,为什么回来时还要再走小路呢?这是不是自讨苦吃,是不是真有必要?”我先让学生找到意见相同的同学讨论一下,讨论怎样才能说服对方,再开展辩论。
3.写中有感,感中探义
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迁移和内化的过程,写更能体现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培养其探究精神。再以《登山》为例,我给学生布置了写的作业:“读《登山》有感”,“我的意志力”,“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所知道的科学家”(选突出意志力的事例来写)等,让学生任选一题,要求写的时候,谈自己的感受和从中受到的启迪,引导学生深人探究。在以上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巧用教材,巧于质疑,灵活指导,引导学生由浅人深地探究人和事的情与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升华了他们的人格,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三、运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情境。因为此时此刻,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易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了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
2.延迟评价,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在探究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能促进使学生敢说、善说的有效策略是教师适时而巧妙的评价。我在课堂评价中最常用的是两种评价。一种是暂不评价,即在学生得出一答案时,暂不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我常常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是通过哪几种途径得出这个答案的?”这样提出问题,常可引起师生之间的热烈争论,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求得学习、探究的方法。
3.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靠课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更深人的探究。在学习《太阳》和《冬眠》等科普说明文时,我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学习。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通过多种渠道查资料,找信息,补充课内知识。有的学生查阅了太阳近几年的变化及太阳黑洞的情况,还有的学生在网上查到了动物冬眠的详细资料。我及时在班里召开“新闻发布会”,让他们把太阳和冬眠的最新信息发布给全班同学,共一享获得新知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米丽英.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5-26
[2]何立清.探究式学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19):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