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松涛
摘 要:“小组合作”是目前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有四种教学策略:目标策略、合作策略、辅导策略、评价策略。科学地运用好这些策略,可以有效解决“小组合作”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各层次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组合作;目标策略;合作策略;辅导策略;评价策略
基于对“生本”思想“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高度认同,现在很多学校把课改重点放在班内“分层、合作、展示”課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上,形成了各种“班内差异”教学模式,其中“小组合作”是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是根据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方面的差异将他们划分成A、B、C等几个层次,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班内建立合作小组,每个小组通常4~6人,课堂上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转化,实现互动积极、效率高的课堂改革目标。
随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大力推广,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促使教育者在实践“小组合作”教学时不断细化教学环节,形成了各种教学策略。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把“小组合作”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归纳为:目标策略、合作策略、辅导策略、评价策略,科学地运用好这些策略,可以有效解决“小组合作”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策略
教学目标的制订首先要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即首先制订基础性目标,然后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即制订弹性目标,从而做到目标分层。目标分层主要是知识和能力上的分层,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不做分层要求。目标分层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在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把握适度的原则,基础性目标要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到”,弹性目标要让各层次学生能“吃饱”“吃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二、合作策略
“小组合作”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在学生的互助合作,合作形式的组织、安排,合作内容的选择、设计显得尤其重要。根据班级和学科的具体特点,按座次就近组合和以项目为基础的小组组合是两种常用的小组组合方式。在合作的内容上,要求难易适度,交流的内容要有讨论价值和思维含量。特别是问题的设计要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耽误时间,并且会让学生失去合作的兴趣;问题过于简单,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
三、辅导策略
辅导是差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形式。根据辅导时间、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教师在学生合作、练习时,要不断巡视,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适时地进行“点对点”的辅导。辅导要重点关注A类优等生和C类差生,适当地给他们“开小灶”,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外给予必要的辅导。对C层次的学生要降低要求,多加关注,让他们克服困难,拾级而上。而对A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放开,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辅导,最终达到C层学生逐步减少,A、B层学生逐渐增多,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评价策略
评价方式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合作意识,不断激励学生提高合作活动的水平。在评价的内容上,教师要围绕“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展开,针对各层次学生在各维度的特点展开具体评价,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在评价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分数+等级+评语”,做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更高层次努力。在小组捆绑评价和学生个体评价上,重点要放在团体评价上,同时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个体评价。
四种教学策略在“小组合作”课堂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在某一节课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只需要突出地运用好某种策略,就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从长期看,只有持之以恒地综合运用好这些策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不至于使学生合作流于形式。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科学地运用合作教学策略,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给予学生充裕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教学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