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视阈下的择校行为探究

2014-05-28 10:14魏葫
新课程·中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家庭教育

魏葫

摘 要:择校对于教育公平而言是一个中性政策,然而择校问题层出不穷。从“家庭教育”视角出发,认为产生这种反热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背景差异、家长动机差异以及家长价值取向的差异,三者对贯穿教育公平的起点、过程和结果起了很大的冲击作用。同时根据“差别原则”对家长们的择校行为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正视背景差异,量力择校;明确内在动机,理性择校;端正价值取向,合理择校。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家庭教育;家庭择校行为

“择校”通常是指放弃政府已有的教育安排而自行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行为。而教育公平的讨论则一般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机会均等、分配正义和质量公平。这三个因素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分别构成了教育公平的起点、过程与结果,同时也是评价的基本指标。近年来,研究关于“择校”和“教育公平”问题的文献颇多,而单独从“家庭教育”视角研究的文献几乎没有,因此探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下的家庭择校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

据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14081名公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多达98.5%的公众表示身边存在择校现象,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择校几乎已无处不在。2009年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全国5个省10个大中城市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择校行为调查”,样本总规模12234个,有效样本12183个。在12183个样本中,有4973位学生择校,占学生总数的40.5%,其中省会城市的择校比例为42.7%,明显高于地级市的36.5%。择校现象如火如荼,这显然已经成为家长们广泛的行为了。而目前家长们为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采取的择校方式主要有: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分择校、以特长择校、以户择校。

二、家庭择校行为的根源以及对教育公平的冲击

择校对于教育公平而言是一个中性政策,它不是针对就近入学的对立物而出现的,择校本身没有违背教育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且不收学杂费。教育政策升温如此快,择校现象为何背其道而行之,而且愈演愈烈?家长为何要择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家庭背景差异,消解教育公平起点

根据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关系不同层面上的同一性而形成的社会层次结构。在社会的分层当中,有处于优势的社会阶层群体,也有处于劣势的社会阶层群体。因而处于优势阶层家庭背景较好的家长就需要表达和传递自身的地位,为抢到优质资源而择校,弱势阶层的家长也不甘示弱,本着改变自身与孩子弱势阶层的命运而择校。可见,家庭背景的差异是家长择校行为的重要条件,也对子女教育机会的获得产生了很大影响,消解了起点公平。

2.家长择校动机差异,扰乱教育公平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很多家长在对待择校问题上主要折射出三大心理动机:(1)从众效应。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与其生存和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日趋强烈。(2)承担社会责任意识。“责任意识”主要是指家长更多地将养育孩子认同为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具体表现在对孩子教育的用心程度上。(3)满足社会成就需求。在择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另一种社会动机,即择校满足了部分家长的社会成就需求。从以上三种动机可以看出,家长在择校过程中,存在着教育崇拜的倾向。家长择校动机的差异反映了对其对教育资源配置的盲目崇拜,忽略了孩子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扰乱了教育公平过程。

3.家长价值取向差异,误解教育公平结果

韦伯(M.Weber)指出现代工业文明的一切成功几乎都是理性化思维的产物,理性化的特点是“可计算性”,也就是所谓的“工具理性”。当今社会,求学和就业已经成为实现社会流动的两个主要途径,而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教育背景的影响,这就更凸显出教育的理性的、可计算的工具性价值。家长的价值取向差异往往体现在对教育结果差异的恐慌中,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也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性,误解了教育公平结果。

三、家庭择校行为政策探析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借助美国当代哲学家J·罗尔斯的正义论的第二原则——差别原则,同时参考学者李芳以此引申的一个概念“差异平等”,笔者有如下建议。

1.正视背景差异,量力择校

差异总是存在的。对于择校,家长要正视客观存在的背景差异,尊重差异,量力而为。不能因为择校带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思想还没有彻底成熟起来,较多受到家长的影响,家长经常会告诉他们必须进好学校,这样才能考上好的初中或高中,将来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找的好工作,过上好生活等等。这样无形中带给孩子很大的压力,甚至使孩子喘不过气来。

2.明确内在动机,理性择校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允许教育选择就是承认人有差异性存在,尊重教育选择权也是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因此家长要明确内在真正的动机与需求,理性择校。家长作为择校的实施者要注意三点:(1)切记不要盲目跟风。(2)重新认识“责任意识”,尊重孩子意愿,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头上。(3)不要把为孩子择校当作自己的社会成就需求,以满足个人成就感。

3.端正价值取向,合理择校

在择校问题上,笔者认为端正价值取向,合理择校对于家长来说应是最重要的。原子平等观并非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教育资源的分配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有差别地分配,力求使每个教育对象的潜力得以最大限度的挖掘,个性得以最佳的发展,实现实质的公平。有条件的规范的择校其合理性在于打破了同质的原子平等观,站在了尊重差异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扩大教育公平。同時,家长也应明白并不是公平的起点就会带来公平的结果,教育的公平并不是极端的平等。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合理择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不应反对正常的择校活动,而要反对无序、失范的择校活动;不应反对公民享受平等教育机会条件下的自由选择,而要反对在学校差别过大前提下的择校活动;不应反对出于能力和特长差异因素的择校活动,而要反对与一切不正当利益相关联的择校行为。

参考文献:

[1]文东茅.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2).

[2]孙志远.论社会正义视野中的教育公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3).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誗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家庭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