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2014-05-10 10:53袁红玲
新课程·中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过程性主体性开放性

袁红玲

摘 要:“探究性学习”就是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提供的任务或目标,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阅读文章、观察生活、妥善表达,从而形成独立摄取知识、总结规律、具有良好的语文创新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新、潜能的充分实现置于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探究性;过程性;主体性;开放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是一位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探究性学习”就是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提供的任务或目标,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阅读文章、观察生活、妥善表达,从而形成独立摄取知识、总结规律、具有良好的语文创新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把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新、潜能的充分实现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探究性学习有些什么样的特点,笔者就《孔乙己》一课的教学来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具有探究性特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适应这一要求教师就必须精心地设计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如果课堂上学生围绕目标,积极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规律,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用了三节课,设计了三个大问题:

1.走近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求每位学生提供至少三种答案。

2.分析孔乙己:孔乙己的悲剧都是谁惹的祸?

3.走出孔乙己:怎样改造孔乙己?

教学是双边活动,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思维活动的参与是最本质的参与,积极的思维是课堂气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在课堂上,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诱发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思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我们听到精彩的课,常常评价老师把这堂课上“活”了,其实一堂课之所以“活”,关键是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思维自疑问开始。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都落后于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学生内部这种矛盾正是思维活动的动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不断揭示并促进这种思维矛盾的发生和发展。教师精巧地设置问题,学生的思维会被迅速地激活,从而积极地去探究、去摸索。

二、学会倾听,体现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性

探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选择探究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度。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探究活动中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欲。(2)通过探究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能力。(3)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4)通过探究实践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探究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人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生命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学生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学生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因人不同,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充分地倾听学生,不仅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且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

记得当时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走近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求每位学生提供至少三种答案”时。学生非常活跃,学生说孔乙己是一个弱者、一个懒汉、一个酒鬼、一个赌徒、一个懦夫、一个单身汉、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倒霉的人、一个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人、一个容易受伤的人、一个漂泊的人、一个迂腐的人、一个狡辩的人、一个名落孙山的人、一个偷窃的人、一个无能的人,一个只能受气不能争气的人等等,还有一位学生用义乌话说孔乙己是一个“mabo”。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重感悟而轻结论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非常突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文化素养,教师要宽容地对待这种差异,要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课堂上要重视学生,不要把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浅是以他们的知识底蕴为基础的,只要有感悟,就有提高。外国人说有一千個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林黛玉,我们完全可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孔乙己。

三、引导探究,体现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性

探究式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布鲁纳说:“教师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应当以引导儿童自己去发现为目的。”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作为引导者、指导者,基本任务是适时启发诱导;学生作为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从而在实践中培养探究能力。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教师如果抓住这些地方设引导行,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让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关键处设引导行,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就无异于“一石激起千层浪”,会使学生大脑掀起智慧的巨澜,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潜能得到很好地挖掘。

如设计的第二个问题“分析孔乙己:孔乙己的悲剧都是谁惹的祸?”这一问题对课本内容有较大的覆盖面和较强的穿透力,有助于学生对课本重点内容的把握和探究。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懑状态,这时,他们已是积极思维、欲罢不能了,主动探究的动力更足了。关于学生“学”的探究,其前提是教师必须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探究什么?学生可能探究的问题很多,探究的方式方法也很灵活,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学生可对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究,可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探究;可在学生质疑问难处探究,可在解决实践问题上探究,还可以在事物的求新、求异、求变上探究。总之,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会引发不同探究,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并不像科学家探究那样要发明创造些什么,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他们暂时还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生探究遵循的规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会用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的过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我记得当时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又进行了小组讨论,有的学生说孔乙己的悲剧都是科举制度惹的祸。有的说是丁举人打他种下的祸根,有的人说是因为周围的人嘲笑和麻木,有的学生说是孔乙己自己惹的祸,谁叫他去偷别人的东西,谁叫他自己懒惰,谁叫它不会营生等。最后讨论演变成了一场大辩论:一派以班长为代表坚持孔乙己的悲剧都是他自己惹的祸,孔乙己的悲剧是他性格的悲剧;另一派坚持认为孔乙己的悲剧都是科举制度惹的祸,孔乙己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为了找到有力的论据,赢得辩论的胜利,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着自己的创新智慧。我也不急着说谁胜谁负,就让全体学生充分享受着这辩论的过程。班长是个英雄主义色彩很浓的人,她说没有不争气的环境,只有不争气的人,自古以来,真正的人才从来就不会向环境屈服,不然怎么会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副班长是个文学功底较好的人,一直以来对环境就很敏感,对我们的考试制度深恶痛绝,平时我总是要做些要求她适应现实然后才能改变现实之类的思想工作。她决心考取金华师范学校,说以后她要真正地推行素质教育。她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我们课文中的晏子还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她们的辩论把课堂引入一个高潮。这就不禁使我想起二十年前读初二时的一场辩论,当时我们学的课文是《第二次考试》,老师出了一道题,问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苏林教授还是陈伊玲,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已经忘记了许多语文课,但是对当时的激烈的争论仍然记忆犹新,当时男同学支持学习委员,说苏林教授是主人公,女同学拥护陈伊玲是课文的主人公。当时我们的老师说对这个问题我们追求的是一个过程,不要说你们分不出高低,就是编书的人还在那里争着呢。对于学生的辩论,这次我由当年的辩手成为裁判,我作了一次总结: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同情孔乙己不幸的遭遇,同情孔乙己生存在那种不幸的环境,但对他那不与生活抗争,不争气的生活态度表示愤怒。鲁迅先生还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毁来给人看。他也就是让我们从中吸取教训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四、走向生活,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

从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来说,探究式学习呈现的是开放学习的态势。这种开放学习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延伸课外,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要认清语文的外延与生活是相等的,语文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让学生处处学语文,时时学语文。走向生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待开发的“金矿脉”,每个学生心灵中都有“沉睡的智力巨人”。教师要引发学生身上的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最充分地展示和发展自己的才能。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

我设计的第三个问题“走出孔乙己:怎样改造孔乙己?”意在让学生走向生活。在这个大问题下面有几个小问题:

1.请“挑战”鲁迅:假如我写孔乙己。

2.给孔乙己写一封信,谈几点人生忠告。

3.二十一世纪的孔乙己是怎样的?

4.知识就是力量吗——从孔乙己说起。

有些学生在假如我写孔乙己中“挑战”鲁迅:“如果我写孔乙己,我不会像鲁迅那样看不起读书人,我要把孔乙己写的有骨气,当别人取笑他时,他要用学过的知识更尖刻地讽刺他们,为什么他偏要甘心受欺。”

“如果我写孔乙己,我要把孔乙己写成戒酒的书生,酗酒是不良嗜好,其次要勤换洗衣服,讲卫生。”

“如果我写孔乙己,我要让他好好练字,春节时帮人写春联,平时帮人抄书,再发展到帮别人写招牌广告,再后来成立自己的 铜字公司,做董事长。”

有位学生在写给孔乙己的一封信中提到的人生忠告中引用了班级黑板上的名言:“‘要让事情改变,先让自己改变;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孔乙己,要对自己百分之百负责,要改变自己的缺点,做生活的强者。”

在写到知识就是力量时,学生中有两种意见:

有一派学生写知识就是力量,诸葛亮的诗书可抵百万雄兵,钱学森什么时候都可以抵得上五个师。

另一派中有位學生写道:知识并不就是力量,如果知识不用起来,还不是和库房里的机器一样,不过是废铜烂铁罢了。

当我们把课本和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的知识就会活起来,不和生活联系起来的书本知识是死的知识,正巧如孟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外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补充。做教师的不仅仅要指导学生如何学好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要通过“使用语文”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通过“享用语文”来升华学生的个性。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外在的客观世界的武器。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义乌市江东中学)

?誗编辑 蔚建超

猜你喜欢
过程性主体性开放性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论数学教学的三大价值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