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春贵
摘 要:随着课程的不断变革,关于阅读的定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是老师、学生、作品三者之间互相对话的一个过程。老师是阅读教学的主宰者,学生是阅读教学的接受者,而作品则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不爱读书,更有甚者对读书感到非常厌恶。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等是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读书兴趣;读书氛围;阅读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责任除了学生自身,老师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更占据到很大的比例。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凭借自己知道的给予学生很多讲解但不关注学生是否都能接受;只是让学生加大课外阅读但并不落实阅读效果;只注重学生的阅读数量但是不关心阅读质量。这种做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没有显著的效果,相反会让很多学生盲目,并且逐渐失去阅读兴趣。为此我进行了很深刻的自我反省,最终得出三方面原因:(1)学生的阅读时间。应试教育现象较为严重,大多时间用来做一些“应试”的题,久而久之,学生读书的兴趣就淡化了。(2)学生的阅读材料有限。农村学校图书存量有限,再加上农村学生自买书籍有限,造成了课外阅读的局限性客观因素。(3)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针对以上情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只要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用心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故事讲解的形式,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问题,当讲到精彩和激动人心的时候,我们可以吊足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课外阅读原文以便下次探讨。另外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偶像心理,向学生介绍一些明星,如体育明星、歌星、演员等,告诉他们这些名人取得的成就无不是靠自己的勤奋学习和刻苦努力得来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规划出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
应试教育条件下,很多学生包括老师都认为做题越多,熟能生巧从而使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其实不然,阅读教学中学习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靠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精读书“读”出来的。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书中,与作品进行心灵对话,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显著的提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即使从教于偏僻乡村,仍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文学是一条清甜溪流,是滋润学生心田,启迪学生心智,完善学生人生的一种媒介。所以,我们要规划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来多读书、读好书,读对自己有用的书。
三、丰富阅读材料,扩展阅读范围
大多数学校中农村学生毕竟占据多数,由于入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而很多阅读书籍的价格相当昂贵,加上学生的购买能力有限,就导致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变得很少甚至没有。针对这种阅读材料欠缺的问题,我们可以让一些有优越条件的学生贡献出自己的阅读材料,班集体互相之间借阅,同时让学生对自己读过的材料或书籍,做好阅读笔记,摘选优良词句,写出阅读心得等方法来巩固自己的阅读知识。期间,老师可以传授更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积累一些作文素材,开展阅读交流,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自觉阅读习惯。
四、营造更好的读书氛围
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惬意的读书情境。“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平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大量课外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良好的读书氛围是教学阅读的必要條件。对于老师来说,我们可以对学生的阅读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阅读材料给出自己的建议,用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也可以让学生互相之间交换阅读书籍,开展阅读交流会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通过阅读共性问题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从而让班级的良好读书氛围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轻松、惬意的读书环境作铺垫。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减少做题练习,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阅读课外材料;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开展书籍交流会,引导学生理解读书的意义所在;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组织阅读材料、检测阅读效果,让学生把读书和自己的理想抱负结合起来。
课外阅读的关键贵在坚持,所以我们要督促学生完成每日的阅读任务,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持之以恒,只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课外阅读将会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多彩世界,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实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作品的对话过程这一目标,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