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当代青年发展问题研究

2014-04-29 00:44史成虎张晓红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史成虎 张晓红

摘 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促进青年健康发展,就需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深刻剖析导致当代青年价值观嬗变的主要表现及诱因,全面分析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影响青年发展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马克思主义影响青年发展的主要途径,并要为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青年发展;价值观教育;社会思潮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4.01.005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4)01-0022-06

青年作为时代发展的前沿主体,对时代变化最为敏感,由于时代的牵掣和冲撞,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虽然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天然力量来自于青年群体,但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快速变化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潮粉墨登场,造成青年发展的社会思想条件日趋复杂,支撑青年发展的社会机制日益多样,导致青年发展问题十分突出。当前,只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为青年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才能化解青年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当代青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所谓“青年发展问题”是指“由社会环境、条件、制度等因素所形成的那些影响青年正常社会化发展的社会外在规定性”[1]。毫无疑问,当代社会诸多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必然成为这种外在规定性的表现。经过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问题和青年发展问题的“同构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既存事实[2]2。在涉及青年发展问题的所有因素中,青年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是关键。

(一)当代青年价值观嬗变的主要表现

首先,当代青年价值观在呈现多元分化性特征的同时又出现趋同态势。第一,多元分化趋势成为当代青年价值观发展的重要特征。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遭受来自文化和社会极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使他们的行为模式呈现多元分化趋势。青年以内生的价值判断诠释生活意义、演绎生命价值,甚至以夸张方式表达自我存在。第二,趋同回归也是当代青年价值观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青年在一定社会制度架构(一般是同质程度相对较高的架构)下需要通过基本相同的途径接受相似的社会主导价值的规范;社会各种合乎需要的价值选择逐步走向成熟,并最终趋于一致;同时,在世界一体化潮流下,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环境等问题,将更多的同质性问题融入全世界青年发展问题中。

其次,主体价值标准与社会主导价值规范的矛盾开始显现。主体意识开始觉醒是现代社会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青年一代正处于心智快速发展阶段,其主体价值在自我实现驱动下快速张扬。感官上的满足、物欲的刺激和我行我素的乐趣是在他们探寻“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中获得的全部。有人将这些问题归因为理想失落、信仰分裂、责任感式微、精神危机、价值追求漠然等,并认为这些就是中国当代青年问题的集中体现。有学者以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来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在抽样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28.36%的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47.49%的学生信仰前沿科学,8.2%的学生信仰宗教,15.96%的学生什么都不信;39.42%的学生认为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问题,34.58%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3]。本文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虽然这折射了中国当代青年价值观的部分影像。事实上,中国当代青年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承担。另外,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作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逐渐增强,仍以大学生为例,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明确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从信仰动机看,59.23%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作用有较为理性的认识而选择主动接受;49.65%的学生信仰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并出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而信仰”[4]。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5]31。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随着青年一代主体意识的觉醒,产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个性张扬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缓和这种矛盾过程中促进二者之间协调发展,是当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当代青年价值观嬗变的主要动因

引起当代青年价值观嬗变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思潮的影响是主要动因,这主要体现在现代西方思潮蓄势卷入与当代中国本土社会思潮共潮共涌,进而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辽阔场景,对当代中国青年群体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随着改革深入推进,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特别是西方世界多元社会思潮借势纷纷登陆,与中国本土思想激荡碰撞,从观念和行为上影响着正处于思想开放、纳异求新的青年一代,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更明显。西方的技术文明、自由观念、消费文化、网络文化已经内化为少数青年的自觉意识,行为高调、个性张扬成为他们理所当然的追求,这就容易理解部分青年身上折射出来与当代中国主导价值观相背离的如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少数青年思想中体现出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明显带有西方政治思潮的现象,这些都值得警惕。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诸多思潮也蠢蠢欲动,持续发酵生长,与西方社会思潮既排斥又融合,孕育而成一些所谓“新新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粹主义等,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普世价值”的思想雾霾笼罩着我国思想文化界,严重影响了青年人正常的思想和行为。正是由于国内外社会思潮的交锋与耦合,导致中国青年群体难以构建一个和谐的精神家园,使他们“在思想信念上出现动摇,并呈现出不稳定性、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精神家园迷失,无中心;内心冲突剧烈”[6]。可见,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嬗变的主要动因无疑是西方社会思潮强势卷入而引起的中西社会思潮的交锋耦合。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青年发展影响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理论化、抽象化的话语体系逐渐转变为具体化、生活化的行动指南的过程”[7]。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意识形态一旦与青年所具有的求新纳异、思想开放、善于思考的特质结合起来,将会对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引领青年价值取向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即马克思主义既来源于大众的社会实践,又指导社会实践,并全心全意满足于大众利益诉求,一切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一切理论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引领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有利于他们产生积极的人生信念和形成新的生活方式。1978年以来,各种眼花缭乱的西方社会思潮纷至沓来,青年的民主观念、主体意识、法制思想等虽然有所增强,但部分青年也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倾向,极少数人甚至萌生了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如果这些错误思潮在他们头脑中持续累积,最后内化为价值观,不仅对其自身贻害无穷,而且对整个民族、社会都将是危险的。社会思潮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当青年面对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甚至迷失自我,因为他们对事物缺乏正确的甄别力。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来指导青年,特别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青年,才能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明辨是非,抵制各种反传统的行为,杜绝道德失范,重拾自我,增强责任意识等。因此,当马克思主义主导社会思潮时,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会得到科学的引领,从而极大促进青年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构青年文化体系

何谓文化?戴维·波普诺曾说:“文化是一群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有的符号、价值观和规范及其物质形式。”[8]以此类推,所谓青年文化是指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代表这个群体发展方向所共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规章制度及其物质形态。将青年文化的精神形态、制度形态和物质形态有机统一起来就构成了青年文化体系,它由青年的社会意识、理想信念、秩序准则、价值追求、生活方式、政治思想等要素组成。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对青年文化体系(包括青年价值观)进行解构和重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通过统领和构筑青年的精神世界,通过示范和标榜青年的行为世界,增强主流文化对青年的引导,消减反文化和亚文化对青年产生的不理影响。例如,30多年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改革文化已经深入人心,“98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已经得到了青年的广泛认同。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教育,青年群体正确认识了近代以来我国如何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独立自主并实现了初步繁荣富强新中国的历史,对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时代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我国当前所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了科学判断,理解了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所确立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网络时代对社会主流文化产生了强大冲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多媒体时代当然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互联网快捷、方便的优势,以虚拟空间为阵地,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争夺互联网的话语权,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权威。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催生新的青年社会运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青年现实行动选择提供了科学指南。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重大社会变革会接连发生,而青年往往既是重大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也是重大社会变革的影响者。联合国大会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了《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在该决议的预言中就鲜明地指出“青年是社会重大变革的推动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他们通常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即寻求融入现有秩序或成为改变这种秩序的一种力量”[9]。青年作为时代的敏感者,在当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最先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理论魅力。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贴近青年、最为青年关心,促使青年思想觉醒,唤醒了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青年现实行动选择提供了科学的指南。青年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以法国学生掀起的“五月风暴”和美国青年黑人运动等为代表的青年运动达到高潮,这些世界范围内的青年运动背后都有着诸多的社会思潮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其中最先进的社会思潮催生了种种积极的青年运动,从而引发了包括中国“五四”运动在内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青年运动,青年在这些运动中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是这些运动的直接受益者。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青年发展的主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影响青年发展的外在表现是正确引领青年的价值取向、科学重构青年文化体系、催生积极的青年社会运动,但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发展的影响必然通过其内在途径来实现。所以,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好地促进青年发展,必须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

(一)关注青年利益诉求,化解青年思想困惑

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吸引青年群体,就在于它聚焦青年利益,集中化解青年思想困惑,对青年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高度关注并给予科学解答,甚至关于青年的个人前途、学业事业都给予合理诠释,顺应了青年心理发展规律,获得了他们理解和信赖,从而对青年思想、价值观、心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急速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一些西方反动、腐朽的社会思潮充斥着中国的思想领域,它们也引起了一些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青年学者的兴趣。目前,它们关注的焦点开始扩大到青年学生,甚至青年农民工也成为它们代言的对象。并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大的青年群体接触这些社会思潮的几率大大增多,受其影响的程度也日益加深。所以,马克思主义只有积极主动地关注青年的利益诉求,做他们利益的代言者,积极主动化解青年的思想困惑,做他们思想的解惑人,才能占领青年思想工作阵地,才能将那些消极、腐朽甚至反动的社会思潮从青年的思想中清除。

(二)培育青年精英文化,形成强势话语权

培育强势精英文化,在话语权上掌握主动形成主导,是马克思主义影响青年发展的重要途径。知识分子作为社会文化精英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特殊角色,发挥着特殊功能,在创造和传播思想文化上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文化精英由于在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上拥有特殊优势,他们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深度反思和理性批判,并有着独到见解,他们以一己之力努力为政治精英提供理想的政策设计,为社会大众提供伦理规范和精神享受,从而培育强势精英文化,形成主导话语权,而青年知识分子是精英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主体。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我国社会“有教养者”的主体在创造精英文化的同时,如果他们中大多数能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精英,就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借精英文化传播逐渐主导社会话语权、培育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社会思潮、科学引领青年价值取向、促进青年思想健康成长等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三)运用网络媒介传播

首先,马克思主义通过网络媒介传播能与青年群体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人,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 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百分点,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10],其中80%以上是青年。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可采用大众化的思维模式与适合青年人心理发展的艺术处理手法,规避精英文化所固有的“书生式”(规范性和教化性)弊端,从而以最通俗化的方式与平实畅通、浅显质朴的青年群众语言将深邃的理论说明白,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走进青年,为最广大青年群体所认可。其次,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以网络媒介进行传播和渗透具有隐蔽性。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内涵不因网络文化表面上呈现纯粹娱乐性而被消减,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网络文化其隐蔽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当这种快餐式消遣性的网络文化被广大青年群体尽情享受时,马克思主义会潜移默化影响他们,进而渗入他们思想意识中,最终得到他们认同并自觉传播。再次,网络媒介传播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能对青年群体产生强大影响。青年具有思维敏捷、好奇心强以及获取知识、信息渠道多的优势,他们对各种社会思潮总是抱有极大容纳度,而马克思主义一旦通过网络媒介传播获得青年的认可,一定会在他们这一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四、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青年健康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青年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对社会进步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一过程充满着迂回和曲折。如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以促进青年健康发展,是深入推进马克思大众化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将青年发展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青年关系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过程中应当把促进青年全面和谐发展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一直以来,青年发展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影响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因为“青年作为一种承前启后、充满活力、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代群,其发展程度往往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2]6—7。当前,为青年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应当重点放在健全和完善促进青年发展的各种政策制度,化解影响青年全面健康发展的诸多主观因素,努力破除阻碍青年发展的各种歧视性、不合理的条件和制度,积极营造充满信任、友爱、宽松的社会氛围,为青年发展创造一个机制科学、条件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将政府和社会对青年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爱护充分体现出来,以情感力量使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逐步增强。例如,政府在青年的教育培训制度、就业创业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和解决。青年发展不是一时之举而是长久之计,国家应为促进青年和谐发展制定一个可持续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为确立青年发展的优先地位提供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以实现青年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统一。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引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和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5]3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社会和谐与促进青年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引擎。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利于增强青年群体凝聚力,使指导思想多元化主张失去市场,并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我们党在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就是把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放在社会思潮引领地位绝不放弃。近年来,少数青年在各种社会思潮侵蚀下开始迷失,甚至对一些西方思潮顶礼膜拜,原因很多,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不能以科学思维和正确的方法、观点分析问题是根本原因。在以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促使青年群体理解、认同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使他们在各种社会思潮面前保持清醒,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评判各种社会思潮的根本标尺,通过比较辨别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使自身发展更趋和谐。当前,应更多关注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不断加强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发展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愈加健康。

(三)以利益作为解决青年发展问题的基本动力

青年作为具体的社会的人,必然处于一定的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中,利益是解决他们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任何忽视利益而空谈发展的观点都是不切实际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必然使自己出丑”[11]。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对利益本质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因在于对利益的追求。所以,利益问题应当成为我们促进青年发展首先关注的问题。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对事关青年群体诸多无形的、有形的、合理的、错误的利益诉求加以科学引领,使青年参与者不断增强的利益动机向着积极方向发展。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往往接受不同社会思潮的牵引,并产生不同的利益和诉求,某一社会群体除了出于价值和思想的认同而接受某一社会思潮外,还出于更多的现实和长远利益的考虑,对于该思潮是否支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自身的利益需求是否一致,而过去纯粹的、单一的价值观说教会被逐渐淘汰。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化青年”,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和价值观结合起来为当代青年思想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双重导向”。

(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为青年发展提供和谐的文化环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青年的精神家园。面对现代社会多元的社会思潮,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文化来引导青年思想发展,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青年文化体系。首先,必须全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培育先进的青年文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广大社会文化产业部门像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舆论导向,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在继承基础上持续创新并发扬光大,坚决抵制各种打着“大众”的旗号,传播腐朽、低俗内容的文化,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通俗、高尚的社会文化,从而为广大青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文明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其次,努力打造当代先进的青年文化体系。要按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坚持青年文化建设正确的舆论导向,把青年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创新文化、行为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丰富充实青年主流文化,构筑起立体式的崭新的青年文化体系,使其集先进的思想、正确的价值导向、科学的思潮、高尚的情操、正面的行为于一体,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渗透、彼此促进,共同引导当代青年价值取向,实现青年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青年承担的历史使命更为艰巨、更为复杂,只有他们深刻理解、广泛认同并全心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为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中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才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郑大伟,高立伟.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发展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45—50.

[2]杨雄.中国青年发展演变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3]文卉,李振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东岳论丛,2010(6):171—174.

[4]李俊卿.关于北京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103—107.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刘明君,陈再国.多元文化冲突与“文化自信”的培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9):81—83.

[7]程天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力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J].高校理论战线,2011(2):19—22.

[8](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3.

[9]和平,王军.世界青年运动史论[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8:3.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2013-07-17)[2013-12-02].http://tech.163.com/13/0717/13/9407C2DH00094NSI.html.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5.

责任编辑:吴红博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初中历史人物教学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构建
关于初中化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浅谈“英语小话剧”对学生英语学习及价值观教育的促进作用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