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王的统战谋略

2014-04-29 00:44艾新强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艾新强

摘 要:楚文王是春秋初期楚国较有作为的国君、统战谋略家。他在位期间,为实现其父北进中原的战略,妥善利用矛盾、纳谏改过、任用贤能、创建县制,使楚国强盛起来,为此后楚国争霸中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楚文王;“观中国之政”;保申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4.01.008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4)01-0037-04

楚文王(?—公元前675年),楚武王熊通之子,芈姓,熊氏,名赀,春秋初期楚国称王后的第二位君王,楚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国君。他于公元前689年继位,为了奠定楚国的根基,即位后采取的第一大战略行动就是把都城由丹阳迁到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郢都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兼有水陆之便,东接云梦,西扼巫巴,北连中原,南临长江,自然条件优越,战略地位重要,成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位期间,他继承乃父武王北进中原战略,妥善利用矛盾、纳谏改过、任贤使能、建立县制等统战谋略,使楚国强盛起来,开始逐鹿中原,为此后楚国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利用矛盾,渔翁得利

武王给文王留下的第一笔重要遗产就是一个正在富强起来的国家,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文王继位之时,经过武王的多年经略,楚国服随,败郧,役息,汉东小国大多称臣纳贡。只有蔡国(今河南新蔡西南)恃其与齐侯通盟同兵,未曾服楚。为了实现武王“观中国之政”的宏愿,文王于继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688年冬,举兵北上伐申。申国为姜姓国,国家不大,但地处周朝的南大门,战略位置相当重要。楚、申之间隔有邓国(今湖北襄樊市),楚伐申(今河南南阳市),须假道于与楚有姻亲关系的邓国(邓祁侯是文王之舅)。得到邓侯允诺,文王便继续北上,攻伐申国,除掉了周朝南土最大的一个异姓国,并将申国变成楚国的一个县。次年春,楚军在自申返楚的途中伐邓(不久灭之)。伐申、伐邓之举,使楚国势力伸入到南阳盆地。公元前684年,文王举兵伐蔡(今河南上蔡),其意在于控制中原南部最大的一个姬姓国。正当楚文王北进节节胜利之时,齐国经一段时间内乱后,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立,以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开始强大起来。公元前679年,齐、宋、陈、卫、郑五国国君会盟于鄄邑,齐桓公主政的齐国成为中原霸主。楚文王也不示弱,为逐鹿而深入中原腹地,向已成为霸主的齐国示威,于五国会盟的次年,以郑厉公复位“缓告于楚”[1]136为由,发兵讨伐“居天下之中”的郑(今河南新郑),直抵栋(今河南禹县)而还。郑是姬姓国,又是春秋初期大国,楚文王竟借口惩罚,足见楚国已挺进中原与齐国争霸了。司马迁说:“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楚武王曾扬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2]1400只过了22年,其子文王就开始逐鹿中原了。

楚文王在北伐取得初步成果后,又图谋东向,以扩大北上的通道,但苦于出师无名。恰在此时,地处汝水的蔡和地处淮水的息(今河南新息)为息侯夫人息妫发生矛盾,给楚文王出兵蔡、息提供了机会。据《左传·庄公十年》记载,蔡哀侯献舞娶陈宣公长女为妻,息侯娶次女息妫,当息妫归宁经过蔡国时,蔡侯对息妫无礼,息侯恼怒,遣使至楚要楚文王攻打息国,息向蔡求救,楚可借口攻蔡。楚文王依计而行,于公元前684年秋出兵攻蔡,在蔡的莘地(今河南汝阳)大败蔡国,虏蔡侯而归,接着又把他释放了。这件事影响很大,司马迁说:“楚强,陵江汉小国,小国皆畏之。”[2]1400

蔡侯得悉息侯从中作梗,怀恨在心,为了报复,他在楚国郢都故意向文王渲染息夫人的美貌。此计果然奏效,文王为了将息夫人据为己有,立即领兵到息国。息侯误认为文王是去进行友好访问的,盛情接待,盛宴款待。文王把殿堂变成战场,把息侯捉住,灭了息国,车载息妫而归。从此,息夫人成了文夫人。文王虽然对息妫宠幸无比,但息妫在文王面前少言寡语,在楚宫三年几乎从不与文王说话。她沉默的缘由之一,是要假手文王以报蔡侯。一次,文王问她不言之故,她垂泪答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不能守节而死,又何面目向人言语乎?”[3]111文王听了文夫人哀婉欲绝的话,答应为她报仇,派兵长驱直入蔡国,占领其地,扣留蔡侯,蔡侯在楚国被软禁9年后去世。一向被华夏诸国视为蛮夷小国的楚,以强有力的面貌出现在中原的舞台上,为诸侯所侧目。

楚文王在利用矛盾方面是果断的。当他发现息、蔡之间出现缝隙时,便不失时机地采取了相应行动。助息俘虏了蔡侯,解了蔡国不向楚国称臣的心头之恨;又依蔡侯之言为息妫而灭息,最后吞并了蔡国,满足了自己扩张的欲望。息、蔡出现矛盾,双方都想借楚之力惩罚一下对方,结果双方都被楚国加以利用,并被楚国轻而易举地灭亡。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二、屈己从谏,知过能改

楚文王虽名垂青史,但他天性雄鸷,且兼几分昏庸,即位之初不务正业,整日寻欢作乐,贪图安逸,不理朝政。几位辅政老臣为此大伤脑筋,多次规谏,但他却并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不得已,师傅保申和大将鬻权只得冒死进入内宫进谏,才使文王改弦更张。《吕氏春秋》记载了文王受罚的一个故事:“楚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以畋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保申曰:‘先王卜以臣为保,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略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谷免衣襁褓而齿于诸候,愿请变更而无笞。保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保申束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保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谷之过也,保申何罪?王乃变更,召保申,杀茹黄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姬。”[4]559从此,文王将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上,几年时间就兼并了39个国家,扩大了楚国的疆土,楚国日益强盛,国人无不欣喜。

除了保申劝谏文王以外,史书还记载了两则鬻权劝谏文王的故事。其一是楚文王第一次虏蔡哀侯而归,欲烹之以泄愤。大将鬻权谏曰:“王方有事中原,若杀献舞,诸侯皆惧矣。不如归之,以取成焉。”再四苦谏,文王只是不从。鬻权愤气勃发,乃左手执王之袖,右手拔佩刀拟王曰:“臣当与王俱死,不忍见王之失诸侯也!”文王惧,连声曰:“孤听汝!”遂释放蔡侯归国。鬻权曰:“王幸听臣言,楚国之福。然臣而劫君,罪当万死,请伏斧锧!”文王曰:“卿忠心贯日,孤之罪也”。鬻权曰:“王虽赦臣,臣何敢自赦?”即以佩刀自断其足,大呼曰:“人臣有无礼于君者,视此!”文王命藏其足于大府,“以识孤违谏之过!”[3]100—101使医人疗治鬻权之病,虽愈不能行走。楚王使为大阍,以掌城门,尊之曰太伯。

其二是公元前676年秋,巴师袭击楚国权县那处(今湖北荆门东南)。楚文王亲将迎之,大战于津(今湖北江陵或枝江)。因文王君臣轻视巴人,疏于防范,遂为巴人所乘,楚军大败,文王面颊中箭而奔。回至方城,夜扣城门。鬻权听说文王战败,曰:“自先王以来,楚兵战无不胜。巴,小国也,王自将而见败,宁不为人笑乎?今黄不朝楚,若战黄而胜,犹可自解。”遂闭门不纳。文王无奈,为了以功补过,便移兵伐黄,败黄师于踖陵(今河南潢川西南)。事后,鬻权曰:“吾犯王二次,纵王不加诛,吾敢偷生乎?”[3]113乃自刭而死。

有敢谏之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遇到一位拒谏饰非、自以为是的君主,恐怕臣下劝谏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可能身首异处了。从上述三则故事可以看出,楚文王不仅能够接受劝谏,改邪归正,作出正确决策,而且还能分辨出谏臣的谏言是否正确,谏臣是否忠诚可信,从而原谅谏臣的某些过激言行,信任不移。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三、选贤任能,人才济济

武王给文王留下的另一笔重要遗产就是一批忠信可用的官吏。熊赀早年受过严格的教育,他的师傅是从申国请来的,史称“保申”。此人性格谨慎,兢兢业业地教导文王,对文王忠心耿耿,直言敢谏。乃父武王的训诫,师傅保申的严格教育,加上自己的阅历,使文王渐渐学会了分辨直臣和佞臣,注意选贤任能,甚至可以不分民族,不分等级,破格提拔,充分信任,使之有用武之地。文王以俘获的申人彭仲爽为令尹,彭仲爽不负所望,战胜攻取,“实县申、息”[1]1349,使楚国的边界达到了中原的汝水流域。大将鬻权能征惯战,敢于进逆耳忠言,忠心可昭日月。除了这些人之外,通过武王和文王两代人的努力,文王周围,还团结了鬭祈、屈重、鬭伯比、薳章、鬭廉诸人为辅,他们各有所长,文王均不嫌弃,信赖重用,用人不疑,发挥所长。他们也感知遇之恩,为其所用,或为谋臣,或为良将,为文王国内建设和争霸中原尽心竭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比如,楚文王相当长时间都亲自率军在外面南征北战,国内的事情被一班文臣们治理得井井有条。

四、建立县制,首开先河

楚国是中国最早创立县制的诸侯国。它突破了商周以来分封制的成规,开秦以后郡县制的先河。分封制是中国古代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周代商以后,大规模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有世袭的统治权,对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的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的疏远,联系的减少,西周后期至东周初叶,诸侯与周王朝的关系发生变化,诸侯的威权日重,王权式微,他们尾大不掉,藐视王室,如诸侯申伯联络犬戎,攻打周幽王。郑庄公向周王朝动武,射伤周桓王。而南方诸侯楚国,连最廉价的贡品苞茅草也长期不按规定进贡了。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分封制阻碍了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楚人在向江汉发展过程中,征服了一些小国。是让这些被征服的小国统治者继续统治,成为楚国的国中之国,还是将原来的统治者(贵族)迁出,由楚王派员进行管理,成为楚国的一级地方政权呢?楚人吸取了周朝分封制的教训。首见于史籍的是公元前741年,楚武王灭权(今湖北荆门市)之后,设权为县,并派大夫斗缗为县公,出现了县制的雏形。公元前687年,楚文王伐申,申国的国君原是周宣王的大舅。服申之后,文王曾想复申之国,使之与楚结盟。但令尹彭仲爽从分封制的历史教训与申的地理位置考虑,建议楚文王灭申而设县,为文王采纳。以后灭掉息国,也在息地设县。楚国的县制由此真正开始。“县”有何义?《说文》:“县,悬也。”义指悬于国门之外的军事据点。申、息北接中原,东连淮夷,正是楚国的北疆门户,悬于楚国门之外的边防要塞和楚国挥师北进的桥头堡。

楚文王以后,楚国在被灭国家设县的,有史可稽的有20处,其地点大多是在楚长城方城以外。楚庄王县沈(今河南平舆),楚灵王县陈(今河南淮阳)、蔡(今河南上蔡)、东不羹(今河南襄城)、西不羹(今河南舞阳),楚平王县城父(今河南宝丰),楚惠王县叶(今河南叶县)。从《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看,这些县都在淮北,在从西向东的一条线上,构成了一道中原防线。

文王还注意加强郢都与各县城的水陆交通建设。文王志在中原,为了便于车马行进,在申、息设县后,就修建了从郢至申的驲道,到楚灵王时,郢都已有驿道通到豫皖交界处,即楚国在淮北一带的中原防线,陆路贯串了各大城邑。楚怀王时,鄂君启节的商船,也溯流达到河南安徽境内。

正是由于重视县制的建设,楚国成功地实现了中央的统一与集权,使这个地方五千里,带甲上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泱泱南方大国,没有出现象三家分晋、陈氏代齐、三桓主鲁的分裂局面。他不仅统一了南国山河,更融合了东夷、南越、百濮、三苗等数十个部族,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上所述,伐申、伐邓、攻郑,特别是利用矛盾攻灭蔡、息,削弱了敌对势力,拓展了北进中原的通道,增强了对中原诸侯的威慑力和号召力;屈己纳谏,知过能改,不仅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而且能够体现民主作风,展示文王作为政治家的雅量,还能够调动臣下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团结他们齐心协力富国强兵,争霸中原;任用贤才,用人不疑,有利于建立起一支治国理政的人才队伍,大家同心戮力为楚国的强盛竭智尽忠,献计献策;创立县制,巩固和扩大国家的集中统一,将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都集中到中央的手中,为此后全国的政令统一与中央集权开创了历史的先例。这些,都是楚文王所实施的统战谋略。正是这些谋略,使楚文王实现了乃父武王“观政中原”的未竟宏愿,为此后历代楚王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看到这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楚文王还有一些流氓习性,如他因好色而霸占息侯夫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这无疑有损于楚国强国争霸的统战谋略,反映了文王统战谋略的局限性。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苛求古人,楚文王仍然不失为一位较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战谋略家,楚国历史上青史留名的杰出君王。

[参考文献]

[1]李宗桐.春秋左传今注今译[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2]高枫.《史记》文白对照全注全译[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

[3]冯梦龙,蔡元放.东周列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包瑞峰.吕氏春秋译注[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59.

责任编辑:陈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