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三维解读

2014-04-29 00:44孙朝晖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

孙朝晖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构成的“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中。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4.01.004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4)01-0018-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顽强奋斗、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准确地把握道路、理论、制度的特定指向、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是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国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正如列宁指出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2]77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在不断探索和层层破解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各种重大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围绕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应该怎样走的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理论条件、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一些艰辛的探索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之门,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3]3。此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面对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使其成为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进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正确道路,要坚定走这条道路,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或落后于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和党的领导等“八个必须”,充分体现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

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最鲜明的本质特征”[4]。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强大的国家、兴盛的民族必然拥有与之相匹配的理论自信与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列宁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站在推动人类发展和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高度,寻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同样,正是在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断引领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体现。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邓小平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线,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核心内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如何建设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理论所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动力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等重要论述,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些重大历史课题,并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拓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和内涵。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阶段性特征出发,全面总结国际国内关于发展道路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与时俱进,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这三大阶段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理论特色和时代价值。

当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时,必须正确把握这一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绝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在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与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我们在座的同志,可以说都是毛泽东思想教导出来的。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两大理论成果研究、回答和解决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特殊规律、历史任务和现实问题,形成的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重大的理论成果。

一个国家和政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除了看其是否有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科学的理论指导,还要看其提供了什么样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际运用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立足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这一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出追求优越、充满活力的先进品格,因而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反映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权性质和社会关系实质,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基本经济制度,它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本质规定,决定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层面的制度,体现着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其他各种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制度体系区别于其他制度体系的主要标志;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基本层面的制度,是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内容,规定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各种具体制度的依据和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能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既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又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是有效调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保障。

二是制度体制。制度体制是关于个人或集体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及组织形式,是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我国社会环境的具体体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作为具体层面的制度,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着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发挥着与政治、经济制度目标相一致的功能;文化体制为制度体系提供基本价值支持;社会体制为制度体系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法律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社会制度和制度体制内在的公共性、权威性和秩序性特点的外在表现,是中国社会法治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来明确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国家、集体、个人的活动领域和行为标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实现途径,带有关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社会发展内在规律,是行动指南,带有根本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政治基础和制度环境,是根本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坚持和发展这一主题中,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统一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完整意义上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在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中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5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7.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48—149.

责任编辑:顾榕昌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