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军虎
摘 要: 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指导思想为依据,才有了毛泽东思想,进而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因为这一指导思想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我们与时俱进,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取得了现在平稳发展的政治局面。本文讨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怎样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怎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 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政教育 实现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后共同创立的,后来经过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者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的一种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以我国的近代史发展为例,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由以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目前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出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都是结合我国的发展情况而决定的,是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简单地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具体实际相结合,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正确指导我们在不同时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就是因为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其中有八次提到马克思主义。其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已经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怎样发展,在发展中遇到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把我们建设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的又一重要思想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再深刻一点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以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融入现实生活中,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用群众能够听懂的语言,讲群众能够听得懂的道理,从而深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基础。
四、思政教育
简单来说,思政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在大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培养高素质政治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
其次,要有专业的思想政治人才正确引导,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这就要求有个专业化政治觉悟比较高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
五、实现途径
1.现阶段我们面临的问题。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一些社会矛盾逐渐突出,如前几年,国家重点发展长江、珠江一代,经济发展上去了,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加大了,从而导致民众心理失衡、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发生。又如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高考生录取分数的差异、老百姓生病了看不起病、食品安全等,这些都切实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虽然国家在宏观上进行了调整,不断地改进政策,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和群众的要求有很大的偏差,导致老百姓满意度不高、幸福指数低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认清当前复杂的国内形势,采取积极措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从而巩固和稳定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随着我国与国际的接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挑战,西方的一些政治、经济思想悄然而进,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一些“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个人利益”政治思想的渗透,这就要求我们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意识形态方面,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强化和稳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信念自信。
2.问题的解决
(1)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大学生是接受新理论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受益者,一些先进的理论知识在大学中优先得到学习,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这些理论知识会比较枯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动态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党的重要思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周边的人。
(2)重视隐性教育,马克思主义面向的是大众化群体,不仅仅是学生,因此在实践生活中寻找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用简洁的语言宣传,如条幅、报纸、纪念碑、宣传栏等,这样一些理论知识就慢慢地渗透到群众的心理,群众通过多种渠道更了解其中的含义,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和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
[2]张静如,李向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中的两大理论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