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琴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很珍惜与学生们在机房度过的每一节课。可是没上几次课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慢,学生间的差距将越拉越大,从而影响到整个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为了拉近学生之间的差距,改变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的状况,我决定从“优秀生”入手,利用“优秀生”的优势,发挥“优秀生”的作用。
一、“优秀生”与后进生结对同桌,共同进步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优秀生”并不只是文化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还必须是对电脑感兴趣,理解接受能力好、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首先都要对所有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的综合测试,再根据測试结果对学生进行结对排座。将对电脑感兴趣,各方面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列出来,再将其他学生与他们配对调座。尤其要将几位“优秀生”和相对基础差的几位学生结对而坐,让“优秀生”重点帮助他们。毕竟学生之间接触起来比较容易,兴趣爱好比较接近,容易沟通。实践证明,教的同学很享受当“小老师”的机会,在教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如果发现同桌在操作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都会反复演说,直到同桌学会为止。在同桌的帮助下,有的同学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跟上老师的课程进度,做到轻松学习,学习有了自信,兴趣也有了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教授《美化班级课程表》这一课时,四年二班王同学平时表现就很优秀,他很快掌握了修饰边框的操作方法,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之后,就帮助基础相对薄弱的同桌古同学,他耐心地给古同学讲述,认真地给他演示,直到古同学掌握修饰边框的方法为止。王同学就很好地发挥了他的“优秀生”作用。
二、利用小组学习方式,让“优秀生”带动其他组员进步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有些学生一点就通,有些学生却学有困难,教学工作无法继续前行。如果教学内容太浅,基础好的学生就不愿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又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学习的方式,组内“优秀生”带动其他学员共同进步。具体方法是:推选班里信息技术综合能力突出的几位“优秀生”做小组长,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和帮助组员的学习。小组长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就去检查各个成员的进展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出现的问题,按时完成任务。针对遇到的一些难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再进行集体交流。不同思想相互碰撞,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兴趣也来了,难题也自然轻松解决了。例如,我在教授《班级成果展示台》这一课时,将总数30人的五年一班分成6个组,分别选6位“优秀生”组长,组长丁同学完成了插入文本框和输入文字的任务后,去检查其组员的完成情况,帮助各组员完成任务,并带领组员们讨论出文本框不同的插入方法。
三、创造机会,让“优秀生”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
“优秀生”对其他学生是榜样,能带动其他学生进步,但是教师也不可忽视对“优秀生”的提高。既然“优秀生”有他们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我们可以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情境,让“优秀生”之间相互交流,提出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互相取长补短,让“优秀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进一步提高,使整个班级持续保持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学习氛围。当然,我们老师都清楚,“优秀生”不一定永远是“优秀生”。例如,我的一个优秀学生程同学,四年级下学期骄傲自满,成绩逐渐下滑,我便耐心地跟她聊天、沟通,找出成绩下降的原因,敲响她的警钟,引导她回到正确的学习轨迹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成绩有了明显的回升。可见,教师要对“优秀生”及时观察,做好信息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挽救工作。
此外,我将每个年级的“优秀生”分别编成一个兴趣小组,各个小组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就某一个主题进行组内交流。教师也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课余辅导,并定期加强课外练习。为了提高“优秀生”本身的综合能力,我总是严格要求他们。每学期安排两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竞赛,让“优秀生”互相竞争,挖掘“优秀生”内在的潜力,使“优秀生”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