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生活化”教育

2014-04-29 23:30孙姣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数学化教育改革

孙姣

【摘要】生活化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倾向于生活的动态过程,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数学教学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当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数学课程生活化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数学应用意识三方面体现了其独特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改革 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育 数学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142-02

一、小学数学中生活与教育脱节

⒈教育生活脱节的现状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应该是统一的,相互依托和相互促进的,但是我国的现状却是两者脱节,就像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现阶段,在教育界,评价“教育脱离生活”的质疑声。“教育越来越被形式化、学校化和制度化,越来越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活动”,这种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疏离必然带来教育与人本身的疏离,也必然导致人与人自身的疏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还有部分小学里出现了无组织的教学,散漫的教学。国外“放羊式”教育模式已产生了课堂纪律混乱等恶果。就连最基本的数学文本的阅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被忽略,甚至在不少公开课教学中,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这一环节。以至于,早读时间,学生往往捧起的不是数学课本,因为数学课本中可读的文字确实有限。其实没有对文本的理解,就没有清晰的数学思维。

⒉产生脱节的原因

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脱节的关键,首先便是体制规则。做学生有其容易的地方,因为好学生是有标准的。众所周知,学校有规章制度,班级有班纪班规,一个学生只要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事学习,便不会遭到老师和纪律的制裁。当然要想得到老师的宠爱,同学的羡慕,家长的喜欢,光遵守纪律肯定不行,还得有优异的学习成定优劣,学生自然知道该怎么做。考试会考哪些知识点,学生也知道,把它掌握住就行了,而学习成绩的优异,也是有据可依的,那就是考试分数。以考试分数而且一般情况下,它不会超出课本范围。只需有个踏实的态度便可保证考试成绩。可要将理论知识付诸行动可是另外一回事。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深入骨头,很难瞬间改变。

再次,由于信息闭塞导致眼界受限,一部分学生被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诱惑,一部分目光短浅的家长见自己的子女在学校里成绩平平或者很差,升名校无望,加上近年学费增长,于是就有了“还不如早点出去学个一技之长”的想法,忽视了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使本来能够在学校能够增长知识,健全身心的学生过早的进入了社会,出现了“辍学生”;还有一部分家长和学生抱着“混一混”的观念,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对学习要求不高,这样家长不重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了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就出现了“厌学生”和“干坐生”,如果这类学生数量增多势必造成班组学习氛围的稀薄,教学难以组织。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育的原则

数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让学生处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下学习数学,所得到的知识才是牢固的、灵活的,才使学生更加地喜欢数学,学好教学,数学能力、数学意识得到更大的发展,应遵循下面的原则:

⑴提出数学问题

老师做好教学前预测: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例、经验可以作为铺垫?学生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怎样可以把数学化和生活化结合得更好一些?然后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理解数的意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此环节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让情境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尽量排除数学以外的其它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⑵建立数学模型

根据基础知识设计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情境或练习,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经历“经验——模型——符号”的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⑶实践应用与拓展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练习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特点,充分利用与实际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形式多样、趣味性的练习,为学生创设应用相关知识、方法的機会,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可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总结概括。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师总结,而是教师引导、组织全班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概括。

⑷完善知识结构

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可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从而引导学生会反思和知识梳理,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改革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⒈挖掘生活素材,“寻找”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提煉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规律的方法。若教育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而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⒉创设生活情境,“使用”数学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便以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知识点,寻找联系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善于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感悟数学思想。

在教学“认识负数”时,可以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记录当地一周的天气预报情况,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让他们自己观察记录的数据,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最高温度和以前学的自然数一样,最低温度有“0”度,也有-1度,-3度等等,由于听天气预报比较多,学生很容易地知道-1度,-3度等比“0”度温度低,而且是零下1度,零下3度,很自然的知道零下1度和零上1度是意义相反的两种量,然后自己举出生活中意义相反的两种量,这样学生就自然知道什么是负数,根据生活经验,还知道-3度比-1度温度低,从而知道-1比-3大。让学生感受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⒊捕捉生活素材,“感受”数学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完“表内乘法口诀”后,恰逢春游,春游得带食物,同学们肯定要去逛逛超市。下面是超市里一些食物的单价:可口可乐:2元;面包:3元;话梅:2元;饼干:3元;瓜子:2元……请你用40元去买,你计划怎样买?要合理购物,保证能吃饱。请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买,看谁安排得最合适?这样的情境设计,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来解决问题,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

⒋注重生活细节,“思考”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只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的整合到一块,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从而增加了立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例如,六年级数学中的“折扣”,饭店,专卖店在节日期间经常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如打八八折或者八折优惠,学生见到过,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通过教学,我们要使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知道它的含义,会正确用、熟练用,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⒌利用生活经验,“验证”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宝贵的教育资源——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又对周围的这些事物和现象充满了无比的好奇,若教师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紧紧抓住这份难得的好奇心,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实例,着力加以诱导、挖掘,这样将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可让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四季的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老师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边落下,第二天又从东方升起……,无穷无尽。”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教师接着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同学试算:(1)21÷22,(2)1÷3,(3)0.5÷0.9。”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生活中的知识为循环小数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⒍回归生活空间,“驾驭”数学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动画片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与宽,并求出面积,再到瓷砖店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瓷砖,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求出面积,最后算一算家里客厅铺这样的磁转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样,让学生把课内外知识紧紧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有利工具,进而提高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选择、整合、重组,并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挖掘生活资源,进行创新教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采集生活教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促使他们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在学习新知前,教师可组织收集与新知有关的生活信息,丰富学生对新知的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的理解成是内容的置换。数学教育生活化不是用“生活化”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化”,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正整合,既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处理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关系,让“生活化”与“数学化”达到和谐统一,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华应龙.《我是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80-84

[2]华应龙.《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146-148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育数学化教育改革
浅谈如何将小学数学生活化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基于数学核心经验的中班幼儿区域活动“数学化”实施策略
在数学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概念教学
以“生活”为眼,定格美好瞬间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