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蕾
摘 要: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思想,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养成应用数学知识的习惯。从课堂教学开始生活化,定格课堂美好瞬间。
关键词: 生活化教育 陶行知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作为青年教师,经过短短几年的数学教学生活,我深深地体会到:直白地提出问题,不如通过情境导入的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且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或经验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现在的教学生活中,“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就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宝贵的礼物”。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呈现给学生多种多样的生活情境,拉近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凸显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现实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技能在生活中可以应用,并达到创造性运用这一高度。那么,如何锻造生活化课堂,定格课堂瞬间的美呢?
一、提炼数学内容,使之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巧妙地从生活中选取那些与教学有关的、具体又形象的例子,并将其提炼为教学的素材。这样的过程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过程,使之生活化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将数学问题设计得生活化,可以让学生联想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亲自体验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单元,《小小商店》这一内容时,创设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情境,根据教材和班内具体情况,将学生分组后,组织学生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可以用哪些方法付?有学生会用10个1角,有学生用1元,从而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在数出10角的过程中,抽象出1元=10角。
(二)课前预习“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化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课前预习应该是数学课堂教学做合一的开始。“行”是知识的来源,是数学知识探究这一“行”的根本。因此,可以在教学某个数学知识之前,让学生学会“生活化”预习,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需要。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一课,学生的课前预习就要唤起对长度、对距离的感知,在预习过程中想到借助工具测量,从而认识较常见的长度单位厘米。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一课,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是去超市观察物品的价牌,搜集一些家用的缴费清单,唤起对小数的记忆,领会计算需要。
(三)新授导入“生活化”
数学知识不是平白无故存在的,而是在一个个事例中产生的。稍一动脑就会发现,每个数学问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形。在数学课堂上就要创设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思考,积极投入解题过程中。
如学习《相遇问题》时,教师邀请学生上台表演“相遇”的内容,对话中有两人行走的速度。学生画图整理的时候,会主动借鉴情景图的样子,把人物、道路、房屋的图形改成简单的符号。把小明和小芳各按自己的速度步行4分后相遇这些数学信息细致地表达在图上。这道例题图文呈现时,把数学信息都安排在最适当位置上,清楚显示小明和小芳两家之间的距离,包括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和小芳家到学校的距离,这两段距离分别是两人按自己的速度步行4分钟的路程。学生很容易依据这样的线索进行列表整理,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生活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一直有这样的感触,教授新知识点后,对于那些套用公式、运用算理的习题,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一脸无趣、小case、毫无压力”。其实,现在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应用题,有的是创设的情境,有的数据已经老化,跟生活现实比较远,对学生学习、巩固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更有甚者对事物及数据的真实性产生错误的判断。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对巩固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效率,是数学老师面临的一个难点。
把练习题尽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现在不仅是在做练习,而是在解决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这样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集中精力完成。
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单元,想想做做练习中,出现2角的橡皮、1角的火柴、1元的书本、6元的篮球这些数据,与学生生活经验产生冲突。教师应当对这种冲突及时引导。
(五)评价方式“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如单一的“通过你的思考,回答真棒”远远不如“开动你的小脑筋,用观察、比一比、分一分等方法,你的想法和做法值得大家学习”更能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生活化的评价应该评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评价出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意志等。
三、实现生活化、数学化的完美结合,定格美好瞬间
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从日常现象的观察、体会开始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上就是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科之间构建起一座桥梁。从生活经验出发,学生通过不断尝试、探索和反思,达到“生活经验”的“数学化”,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普通的社会生活常识,数学是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问题的主要工具。感受到生活美,体会到数学美。熟练运用数学知识,反过来生活才会充实。美的瞬间在数学课堂,也在生活大课堂。
以“生活”为课堂之眼,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的各个美好瞬间,必然能将定格住的美好瞬间回归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