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盈盈
【摘要】对教师发展的预期和要求呼唤教师回归真实,教师的真实性意味着更强的自我意识,更真诚的表达,它们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人格基础。
【关键词】教师 人格 真实性
【关键词】湖南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中学教师的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S13004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162-01
一、教师的困惑
很多教师都挣扎于他们应该给外部世界呈现的个人形象。他们在实践中既有教育主张和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同时承担着外界所赋予的角色期待,即公众根据各自利益对教师所提出的种种理想化要求,而这些要求之间常常是相互冲突的:训诫与理解;领导与失范;负责与自由;多疑与友好。他们不禁疑惑:要成为好的教师,到底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何才能既响应社会的要求又迎合学生的心理?然而“响应”、“迎合”这些词本身就显得极其不自然,它蕴含着这样一种意味:教师这一职业只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无关于展现真实的自我。在聚焦于外部的控制和反馈的过程中,教师逐渐遗忘了自己内心对专业生活的看法和态度,教育也逐渐失去了真实的声音。
过去,一个教师如果比别人多花30分钟备课,告诉学生某些精妙的解题方法,或者没有人在其课堂上开小差,就可以被称作“好教师”。随着对教师发展的预期和专业要求的提高,教师更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学生的需要,使知识的获取变得更有意义,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长久的难忘的学习机会。难忘和有意义的教学必须来自于真实的自我和愿意分享的信念,价值观以及由此形成的观点。如果好的教学只能通过展现真正的自我来实现,那么要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必须保持对真实自我的了解与表达,避免个人人格与实践的分裂,简言之,必须成为一个“真实教师”。
二、真实教师的特征
何谓“真实性”?Harter曾对“真实性”下过定义:拥有自己的个人体验,不管是思想、情绪、需求、需要、偏好或者信仰……因而能根据真正的自我行事,采用与内心想法和感受一致的方法来表达自己。进一步来看,教师的真实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其看待自我以及与学生相处的之方式上:面对学生时,教师展现出的是具有个人特点的真实反应,其说话方式率直而具有完整性;通常具有自知之明且信守承诺,能仔细斟酌并不断重审自己的教育目的,会考察事件的来源和那些固有的规范和实践之所以能被接受的依据。另外,对于教师来说,积极意义上的真实意味着要关心学生,促进他们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将自己喜爱的和学生真正需要了解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总的来说,教师的真实性意味着更强的自我意识,更真诚的表达,进行自我定义而不是被他人的期望左右,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全心投入,包含对自我、对人际关系、对课程的反思等等。真实并非仅仅存在于自我内心的东西,要实现积极意义上的真实,不仅需要对内了解存在于内心的东西,还需要对外把握对关系的处理,即包含了对真实自我的探索和真实自我的表达两方面。
三、教师如何做到真实
1.真实自我的探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实”代表一个人找到了自我独一无二的本质,即了解自身的需要和所拥有的能力,按照自我的独立意志采取行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现实并非全盘顺从个体的意志,我们只有在尊重公共世界的普遍性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积极意义上的“真实”。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有效的自我探索既包含对自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切感受的关注,也包含对外部设定的角色标准的审视,但此时外在的标准不再是必须遵从的条条框框,而只是作为一种参考。自我探索后收获的最终的结论可能并非与自己对教学最初的理解完全相同,但却是发自内心表示认同并有能力去实现的,它们仍是真正属于“自我”的。准确来说,并不存在“最终的结论”,自我探索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真实的人总是能根据新的经验灵活调整,从不遵循僵化的结果。
2.真实自我的表达
如果说真实自我的探索注重的是教师自身的感受,那么在真实自我的表达方面还需考虑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如何向学生表达真实自我?虽然前面阐述“真实教师的特征”时已有涉及,但在这里我们需要将它们具体化一些,教师真实的自我表达包括:卸下权威的面具,勇敢承认自己的无知和错误;不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诚实地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不论是正面的或负面的。然而,这些不同以往的新方式是否会不利于教学的管理,甚至将教师自己置于险境?对此,我们必须坦诚地回答:很可能会,如果教师展现真实自我的方式不恰当的话。因此,进一步的说明是必要的:教师的真实应是一种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完全的自我表现。
在我们的文化中,教师的地位建立在权威性的力量之上,同时,学生具有依赖教师的天性。然而,在课堂的疑难性互动中,无知或犯错的情况总是不可避免,教师此时表现出的得过且过或是不懂装懂,不是出于刻意欺骗,只是因为不愿打破固有的权威形象和学生的信任。但事实是,比起发现教师也会有无知和犯错的时候,令学生更不知所措的是发现教师的不诚实。坦诚地承认错误或无知,及时的改正错误或寻找并给出合理的解答,或许会让教师从学生眼中的“万事通”回归到“普通人”,却也能使学生明白,教师之所以是教师,并不是因为其固有的知识多么丰富,而是因为其拥有的“可塑性”——适应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而这也正是他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不仅仅是出于“向师”的天性,而是因为他们的确值得信任。
普遍的看法是,教师可以真实地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感受,但对自己可能产生的负性情绪应加以调控和掩饰。然而,教师不是售货员,需要随时带着微笑面孔,他们可以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怎样才算适当的方式?下面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位教师对于学生每次上完美术课就把教室弄得又脏又乱的情况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我天生就是一个爱整洁的人,这样的环境使我无法专心工作。你们有解决的办法么?是不是有人能主动清扫一下呢?”像这样抱着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抱怨的态度,将不满指向问题而不是某个人,既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也没有伤害到学生的情感,結果是意料之中的,学生都愿意主动将教室打扫干净。这个例子也很好地说明了,真实并不是机械地把什么都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真实总是和尊重、理解交织在一起的。
学生的表现总是有好有坏,只给予正面的鼓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批评和惩罚又容易引起他们的敌意,于是教学评价与反馈成为令教师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霍妮的这段文字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仔细的观察会不容我们怀疑地表明:儿童也像成人一样,可以在极大的程度上接受挫折和剥夺,只要他们认为这种剥夺是正当的、公平的,必要的和有目的的。同样,孩子们也并不反对对他们进行偶尔的惩罚,只要他总的说来能够确信自己是被爱着的,只要他觉得这种惩罚是公正的,并不是有意要伤害或侮辱他”。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挫折都会引起个体的敌意,针对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而言,重要的不是评价的结果而是评价的方式。不论是正向还是负向的反馈,公平总是最基本的前提;其次,最好尽量给予学生细致的支持性意见而不是简单的评判和分数,这样的教学评价才既真实而又具有建设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碰到必须实施惩罚的情况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惩罚的目的不是贬低或侮辱,而是为了激励他的进步和成长,这也是教师在惩罚学生之前要向自己确信的问题,因为真实对教师而言既意味着对自我的忠诚也意味着对学生的爱护。
参考文献:
[1]罗杰斯,自由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宗锦莲,话语:回归个体的真实——兼论教育主体“话语失真”现象[J],教育科学研究,2008,4:16-19